《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近日在京發布。這項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市場調查及品牌咨詢機構推出的關于國家形象的第四次全球調查顯示,中國整體形象穩步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廣受好評。
調查的主要發現有:中國整體形象穩定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廣受好評,高鐵被認為是最突出的科技成就。
國際事務影響力位居第二
本次調查首次覆蓋了G20中19個成員(歐盟除外),訪問樣本共計9500個,議題涵蓋了中國整體形象與影響力,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國際形象與傳播。
報告顯示,相比2014年,中國整體形象得分提升了0.3分(總分為10分)。其中,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印象(6.9分)比發達國家(5.5分)明顯更為積極。
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占據首位,中國位居第二,其后依次是俄羅斯、英國和德國。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年長群體,海外年輕人(18~35歲)對中國的了解程度更高,整體印象更好,對中國未來發展形勢的看法也更為樂觀。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認為,這顯示我國國際傳播努力在未來的社會中堅階層當中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積極性,也說明近年來中國國際傳播在新媒體領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國國民印象正面積極
在海外受訪者的印象中,中國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形象最為突出,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比例達到43%,其中發展中國家的選擇比例更是高達54%。
與海外相比,中國受訪者普遍認為自己國家“歷史悠久、充滿魅力”、 “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國家治理良好,社會和諧穩定”、“親和,開放,有活力”。
全球受訪者對中國國民的印象普遍是正面積極的。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國民有更好的印象。在海外受訪者中,認為中國國民勤勞敬業的受訪者最多,其次是集體主義、熱情友善和誠實守信。發達國家有一定數量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國民偏向傳統封閉,缺乏開放創新。
海外受訪者對中國執政黨的印象主要為具有高度凝聚力、組織嚴密。其中,發展中國家還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執政黨有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
談及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醫、武術和飲食最具代表性,選擇比例分別為50%、49%和39%。
國內外受訪者對中國文化代表元素的看法存在一定差異。在孔儒思想、書法繪畫篆刻、民俗、戲曲相聲雜技等傳統文化方面,海外受訪者對其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元素的認可度明顯低于國內受訪者,而在產品、科技發明等文化元素方面則要遠高于國內受訪者。
高鐵成創新標桿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成為此次報告中的一抹亮色。報告顯示,海外受眾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很高,甚至超過了中國受訪者。
與民生最為相關的中國高鐵是認知度最高的中國科技成就,調查顯示,認知“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萬公里,穩居世界高鐵里程榜首”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達到21%。發展中國家受訪者對這項成就的認知度相對更高。
針對此項報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表示,國家形象報告是評估一國國際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進入21世紀,國際傳播更注重針對性和有效性,此次調查報告中,關于19個國家不同年齡群體的調查數據,為我們做好精準傳播、分眾化傳播提供了參考。 據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