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8日電(李韻 李子寒)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首次摸清。
“可移動文物”通常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在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間開展,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普查期間,全國成立3600個普查機構,共投入10.7萬名普查人員,12.45億元經費,調查102萬家國有單位。普查結果,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通過這次普查,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149萬件/套。
劉玉珠介紹,增量主要來源于兩類單位:一是部分博物館、考古所等文物單位對歷史上囿于保護條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進行了全面清理、登錄。二是眾多各行業的國有單位和宗教場所通過普查認定,發現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
他舉例說,故宮博物院新登錄一批重要甲骨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登錄的考古出土文物超過10萬件,山西省運城市青龍寺發現完整的《永樂南藏》經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在普查中認定各類文物數萬件,新疆認定兩萬件反映生產建設兵團歷史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