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關于壁畫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2017/4/10 18:01:55 點擊數: 【字體:

關于壁畫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不空絹素觀音 董希文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董希文
 
    中國壁畫據文字記載始于周朝,當時在宮廷、明堂等大建筑中都已經有了壁畫,后來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祠堂中也有。據張彥遠說,主要是為宗教祭祀和歌功頌德服務的。到漢代,佛教藝術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印度的繪畫藝術可能也逐漸傳入,但史籍上尚無記載。北魏時期的壁畫除了漢代的傳統之外,受印度和西域的影響很大,規模也愈來愈大,從敦煌壁畫來看,規模之大是空前的。
 
    敦煌壁畫是中國佛教繪畫的一個代表性系統,主要是表現宗教內容的,而漢代壁畫則有不少是描寫生活的。敦煌壁畫間接地也表現了現實生活,比如建筑、舟車、制度、禮儀行列、儀仗、服飾、百戲、生活情節等,但這是從宗教主題中表現的,而漢代作品,從遼陽漢墓以及營城子、河北望都、河南洛陽、山東梁山等漢墓壁畫看來,仍以表現本土人民或統治階級的生活為主。
 
    首先是用油畫法畫壁畫,它的好處是可以與建筑同時進行,最后安裝上去,不一定在墻壁上直接畫,而是畫完后貼上去或釘上去。它和一般油畫技法不同的主要是:不發光或無光,也就是避免畫面反光。小幅油畫發光好看,精致,使人感到珍貴,但大幅畫如果發光,一是不僅從側面看反光很厲害,從正面看有時也無法看清楚,而壁畫是應該可以從各個角度看的;其次畫面發光和建筑不調和,不能保持建筑的平面性和安定感。在表現手法上如果強調光感,透視、投影、凹凸性等真實感很強,那就會類似架畫的放大,給建筑產生另外的效果,破壞建筑的設計和整體感,如18世紀、19世紀的某些歐洲壁畫那樣,這是不好的。從羅馬龐貝、埃及陵墓、中國六朝以及明代永樂宮的壁畫來看,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保持平面性、安定感和完整性。總之,壁畫要注意這個問題。
 
    如何才能使畫面不發光?一般制作畫布用膠、油、粉……目的是把油畫顏料與畫布隔離,讓畫布不吸油,而不發光就首先是讓畫布上的地子吸油,做吸油地子。
 
    下面談談干壁法和濕壁法(也叫鮮畫法),兩者的區別有點類似水粉和水彩的區別。
 
    一萬年以前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巖畫和以后的埃及、中國古代壁畫,都是干壁畫,中國到元代才有濕壁畫。埃及壁畫是畫在石灰涂過的墻面上,主要是土紅、黑、黃……極為強烈,不用冷色,不知是因為暖色不變色,還是與產地、氣候有關系。埃及藝術追求永恒性、中國漢畫追求富麗堂皇,中央郡縣以及陵墓都畫壁畫,一般在巖石或墻面上先刷石灰,可以防潮和制成白地子。也有的畫在磚上,有時在石灰上再刷白粉地子,因為畫工以為在白灰上作畫是犯忌的,而且還可能蝕掉顏色,所以認為“去性”之后會好一些。漢壁畫用石青、石綠、石黃、白土、煤黑等顏料作畫,堅固耐久,不容易發生變化。山東的壁畫有比較復雜的色彩,在空心磚上刷石灰更可以防潮。
 
    漢壁畫的技法是先用淡墨勾稿,最后勾濃墨,簡練粗獷,筆意豪放,精神狀態也很有生氣,色彩簡單,藝術性很高。他們用的毛筆和現在不同,做法是筆桿上用絲把兔毛纏好之后,涂上漆,所以筆鋒里面是空的。
 
    敦煌壁畫的壁畫以水成巖較松的沙石為底,先用粗沙、黏土和大約一寸長的稻稈混合后涂上,等到半干時再涂第二層,第二層用黏土加麻刀,半干后再涂第三層,用細泥、少許麻刀再漫上石灰,最后刷粉(膠加大白)。稻稈與麻刀的作用在于堅固、附著力強,庫車、高昌一帶也有用羊毛、駝毛的……更為堅固,中原一帶有的用棉花紙漿。阿旃陀不用沙,用碎石粉。也有的在泥層之間放沾過漆的綢子(紗或絲質),還有的在稻稈麻刀和泥時加進膠水以增加堅硬度,在舊的壁畫面上進行重修的時候,是在原墻面上打洞、用瓦刀砍凹,然后做新墻。這是墻面的做法。
 
    最后一層,用大白(白土、白堊)或蛤粉。中原一帶在大白中加豆漿,結合力強,顏色也比較潔白潤澤。刷的辦法是一遍橫一遍直,重復刷,但最后一遍必須直刷,每刷一遍,必須在前一遍半干時進行,如已全干則要噴濕,白土中有沙必須洗凈,以加強黏合力,水泥也如此。
 
    在泥坯墻上作壁畫,先釘竹釘再敷泥,更加牢固,磚墻上不適合作畫,而且返潮,刷上膠礬可能好些。壁畫的墻基部位應該采取隔潮設施。
 
    五代以后,敦煌許多壁畫是畫在洞外,幅面也大,墻坯結實,顏色也不變,不知為什么原因?也許是介于干、濕畫法之間,因為有些顏色似乎也滲進墻面之內。
 
    敦煌元代壁畫技法是特別的,有濕壁法,不能擦掉顏色,色彩透明、薄,有水彩性,所用顏料有植物性的(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底子是石灰和沙混涂。永樂宮也屬于干壁畫,法海寺比較特別,技法上有新的東西,最后白粉底上用膠礬,色彩上有渲染法,用筆流暢、澤潤。敦煌的北魏作品,有的是在涂過細泥之后用土紅(紅土)做墻面,然后再畫,土紅可以與任何顏色諧和,效果富麗,色彩溫暖,降魔變、鹿王本生都用這種畫法。
 
    在本色墻上不打白色底,用礦物色直接畫上去,也是調和的,有特別效果。早期作品用淡土紅直接起草稿,沒有完整的粉本。完成后還可以看到起稿時的結構線和涂改的痕跡,以及用白粉壓掉的痕跡。唐以后用“粉本”,在原大的白描紙稿上沿墨線扎許多連續的洞,然后平鋪上墻,用粉色粉撲打,透過洞孔印在墻面,按照色點在墻上定稿,所以叫“粉本”。古人也叫“譜子”,有的用羊皮(大英博物館有原物),稿子上不扎洞孔,而是在稿子的背面用佛青(即群青,宋代從國外傳入)不加膠涂上或勾描,鋪在墻背上,用平磨或硬筆勾線,印在墻上,也有用紅土的。
 
    敦煌的人物臉部畫法有許多是暈染法,并不復雜,要點是肉色凹進處用深色。卷軸畫比較復雜些。程序上可能是先染淡墨,依次淡赭、紅、粉、赭、粉……反復多次暈染之后,結果就是沒有痕跡。
 
    勾線和開臉多是高手,早期用黑,也有用白的,白色起突出凸起或表現絲綢的效果,或者是表現透明和發光(高光)的效果。在山水、花卉上突然用白線,顯得裝飾性很強,也有勾土紅線的,卷軸上有時用同色素較深的線來勾。
 
    色彩的使用,主要是石色,耐久,與石灰相遇,起作用很小,氧化、日曬、氣候變化也影響不大,古代主要用朱砂、黃丹、石黃、石青、石綠、雄黃、白堊、蛤粉、珠粉、煤黑(和水是永久性的,和油則不永久)、孔雀藍、孔雀綠。此外,銀朱加鉛丹會變色,都是非永久色,黃丹、雄黃也會變色。石黃可能也不永久。此外,花青、月黃、胭脂、翠綠、西洋紅都會變色,真正好的西洋紅以前很昂貴,每兩等于一兩黃金的價格。這些色彩組織起來,在洞窟殿堂內的佛燈下,非常輝煌。
 
    調和的材料還是用廣膠比較合適,因為阿膠易凝,豬皮膠較硬。瀝粉堆金的材料是白粉或蛤粉調膠(米湯或油等)。貼金的黏結劑用漆、魚膠、洋蔥或大蒜汁都可以。
 
    濕壁法和干法一樣,最后是濕的時候畫,石灰加沙,顏色能滲入壁畫,缺點是顏料容易被蝕咬掉,如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色彩因被蝕咬,失掉不少,達·芬奇《最后的晚餐》比較灰粉,不甚鮮明,但也是一種趣味,因為不能在干壁上作業,須分段完成,紙稿上要有計劃地分塊,每一塊必須當天畫完,墻面也是一塊畫完再做下一塊,工藝比較嚴格。
 
    最后,還有一種藏畫法,也叫喇嘛水陸道場畫法。畫布做法主要是要求畫布柔軟,可以卷起,便于攜帶、收藏和張掛,所以布是用一個特制木框,繃在上面,拉緊,再上膠礬水,再用白土加膠,用光石磨壓,涂磨之后,布松下來,再拉繃一次,反復多次,這種方法畫成之后,不致發生畫布收縮而變形變樣。
 
    以上講的幾種方法,可以在學習研究中掌握。
 
    (文為1958年12月董希文在中央美院講課筆記,李化吉整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