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萬物勃興。在國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導、各地文物部門的積極支持和相關單位踴躍參與下,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評選推介活動,歷時一年,經過申報、初評、現場復核把關、終評, 10個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項目脫穎而出,榮膺本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獎。
質量是一切工程項目的靈魂,文物維修工程質量尤其重要,它不是在一張白紙上繪“藍圖”、平地上起大廈,其對象多為歷經千百年歷史滄桑、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古跡。文物古跡歷經時間的洗禮依然能夠留存至今,其本身也是先人獨具匠心、追求卓越的最直接的物化載體。因而,文物維修對工程質量應有更嚴苛的標準和要求,必須將保護文物、傳承文化作為第一要務。
文物維修工程既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關乎工匠精神的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既有利于維系文物的健康與尊嚴,又彰顯文物在當下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貢獻。
因此,優秀的文物維修工程要傳承歷史、服務當下,也要面向未來。首先,要尊重歷史,充分研究、捋清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脈絡,在維修中傳承、保護好相關歷史信息、傳統技藝等精神文化價值。要充分展示文物古跡的政治、社會、歷史、藝術等文化內涵。其次,要尊重當代文明。文物維修要保持原狀,盡可能地減少干預,在充分尊重文物的特性和固有空間的前提下,不排斥運用當代科學技術、不排斥環保、相融的新材料的使用,以保持文物的健康,延長其壽命。再次,要建立完備的工程檔案,為文物的再次維修留下可資參考的依據。
文物維修工程是專業的,也是社會的。優秀工程一定要與時代精神相符合,要與當代社會相融合。古建筑應維修到什么樣的狀態、怎樣算是維修好,需要暢通專業與社會的對話交流渠道,加強文物維修的知識、價值、意義乃至維修原則、技術的普及宣傳,引導社會各界關注文物保護、正確認識文物維修,進而動員公眾依法、有序、科學地參與文物維修。為文物本體祛病延年的同時,還要考慮未來使用和維護的需要,講好文物本身與周邊社區相關的故事,使文物維修的成果實實在在惠及民眾,使他們能從文物維修工程的實踐中不斷提高獲得感,進而增強保護的動力。位于歷史街區、古村落中的古建筑維修尤需如此。
在本屆優秀文物維修工程的當選項目中,不乏切合上述理念的典范,如在河北曲陽北岳廟,敦煌研究院工程團隊不僅標本兼治,規范地修復好了壁畫,還建立了小型氣象站和內部物理環境的監測點,使壁畫有了日常“保健”手段。湖南通道縣風雨橋群的修復,不僅僅修復了承載侗族文化象征的風雨橋,還暢通了侗寨之間的安全交通,在修繕過程中既宣傳了文物保護知識,也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村民的意愿,并考慮居民的通行,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許對于一般人只是一句常用口號,陜西的明代長城遺址建安堡,如今作為建安堡村的“圍墻”,已經“長”在村民的心里。建安堡修復工程結合民生,普及文物保護政策和理念,使群眾發自內心支持和參與了維修保護。
對于一般工程,“質量第一”是百年大計,而文物維修工程則是民族的千秋大計。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評選推介,就是要在文博行業高揚起質量第一的旗幟,促進崇尚科學的文物保護理念,向精益求精致敬。連續舉辦三屆的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評選推介活動,將引領文博界保持初心,牢牢抓住質量核心,努力打造文博界的“魯班獎”,將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放共享的公益行動詮釋給社會,讓文物維修工程更好地走進生活、融入社會,惠及民眾、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