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于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了解大運河成功申遺后的保護利用管理狀況,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期研究,2017年8月至9月,根據國家文物局統一部署,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由總工程師曹兵武牽頭的大運河文化帶研究項目組,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指導下,與國家文物局、大運河所在地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共同組織開展了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評估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調研工作。
本次評估調研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系統總結各地大運河遺產保護利用的經驗與教訓,既是“大運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三年以來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及大運河申遺技術咨詢團隊對大運河遺產地的一次集中性回訪,也是為科學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而進行的一次全面的實地勘察調研工作,F場調研對象以大運河世界遺產組成部分為主,同時兼顧尚未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運河遺產點、段,并根據各地有關部門建議,納入部分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區及其他旅游資源。
項目組以《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為依據,結合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指標,在系統整理、回顧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文件及大運河遺產各級各類規劃等資料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評估指標體系。
8月3日至4日,項目組以北京市大運河遺產點、段作為試點進行現場調研,并參加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聽取意見建議。會后,項目組根據實際情況,對大運河遺產評估指標進行了修正完善,以期能夠更為真實、準確地反映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及開發利用情況。
8月13日至19日,項目組分兩組赴江蘇、浙江調研,實地了解江蘇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浙江嘉興、湖州、紹興、寧波、杭州的大運河保護管理狀況;9月4日至8日赴山東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等地調研;9月6日至9日,赴天津和河北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地調研;9月11日至16日赴河南安陽、鶴壁、滑縣、新鄉、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等地調研。此外,鑒于項目組申遺后持續開展安徽段大運河遺產的技術咨詢工作,對安徽段現場情況比較熟悉,故暫未安排安徽段現場調研,而采取座談方式進行評估。
通過本次集中性的現場評估調研,項目組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全國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基本狀況,重點對保護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目前,項目組正與大運河遺產點、段所在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持續保持聯系,在“設區市、省直管縣大運河遺產現場調研記錄”“省段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報告”的基礎上,整理、編寫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總體報告。報告定位為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的全面梳理與綜合分析,相關結論與建議將服務于大運河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與此同時,項目組以大運河遺產保護現狀調研情況為基礎,結合已完成的《大運河現存體系研究》課題成果,重點從文化遺產資源角度對大運河文化帶的內涵與外延展開研究,以期為大運河遺產的綜合保護、合理利用、系統展示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的編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