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的類型日益豐富,如何令不同性質、不同分類下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可以說是當下的時代課題與趨勢,但無論用怎樣的形式手段,都離不開對文物真實性以及價值的正確判斷。
文|杜曉帆
在十九大報告關于“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表述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為重要一環(huán)。無論是保護利用還是保護發(fā)展,實際上都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另一方面則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際上涉及到了如何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這個話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物和文化遺產之于我們的價值與意義。由此可見,讓文物活起來,是在新時代下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層次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區(qū)分了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兩種文物類型,可移動文物指的是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代表性實物,其中又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則指的是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遺產的概念不局限于上述文物的定義,可以說是對后者的擴充,時至今日已涌現出一系列遺產類型,其中就包括了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村)體系、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yè)遺產等概念。文化遺產的類型日益豐富,其所具備的特征也更加復雜,導向著不同的價值判斷,活起來的途徑與方式自然也就隨之變化。
當下文化遺產的活用,往往與旅游和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相掛鉤,將收益與市場的開發(fā)程度作為評判文化遺產的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標準。我們所熟知的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與文化重要的見證物,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qū),里面的一批古建筑遺存也被評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是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經歷過度的商業(yè)化開發(fā)后,其原有的社區(qū)性功能被商業(yè)街區(qū)替代,大批商家涌入,原住民搬離,文化遺產的真實性遭到破壞。即便是游客,也會時不時地抱怨商業(yè)味太濃,而看不見歷史與文化。
文化遺產的活用不是要反對旅游開發(f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前提是要認識到文化遺產豐富而多元的價值,意識到它對當下及未來發(fā)展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進行遺產分類和合理利用。今年是平遙古城申遺成功二十周年,古城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依然在被不斷地追問。沒有誰會說保護平遙的目的就是為了外面來的游客或所謂的專家學者,可現在的情況是,古城內醫(yī)療、教育和商業(yè)等設施更新緩慢,導致古城內的日常生活缺乏更優(yōu)質的品質,居民生活缺乏便利性。一邊是旅游業(yè)的紅火,一邊是生活的不便與窘迫,這樣的古城是死是活?對于這樣一個體量的古城,旅游盤活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讓平遙古城活起來,是要重新樹立它的生活品質,這種生活品質建立在歷史的延續(xù)性上,并對其他類似的古城起到示范性作用。因而,只有這些配套的設施建立起來,構建成為一個完整的社區(qū),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平遙城中生活,而不是僅僅把它變成一座客棧、民宿和旅游的城市。
當然,對于一些收藏于博物館中的國寶珍品而言,這類不具有活態(tài)特征的遺產涉及到的是博物館的展陳、教育等活動。近期播出的節(jié)目《國家寶藏》以互聯網媒體為媒介,通過節(jié)目敘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吸引公眾的參與,這種做法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但無論用怎樣的形式手段,都離不開對文物真實性以及價值的正確判斷。
三坊七巷和平遙古城,在文化遺產學科討論里屬于“活態(tài)遺產”的范疇,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遺產類型。如何令不同性質、不同分類下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可以說是當下的時代課題與趨勢。活起來的最終目標,在于探索文化遺產所蘊涵的歷史、文化信息與人類生存發(fā)展之間的深刻聯系,并將這種聯系主動延續(xù)下去。過去的信息將被激活,歷史也將走向未來。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