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故宮為何不積水

2016/8/8 9:53:00 點擊數: 【字體:

故宮為何不積水

大殿前廣場積水不過腳背。
 
故宮為何不積水
 
雨水沿著建筑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
 
 
故宮為何不積水
 
“千龍出水”——大殿臺基上的積水由螭首流出,入明溝排走。
 
 
  【關注】
 
  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間,北京遭遇長達55個小時的降雨天氣過程,是2016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區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過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過程,為多年所罕見。雨后,媒體爭相傳播一組故宮雨景照片,展示了難得一見的“千龍出水”場景,特別是大暴雨時故宮博物院內地面未出現明顯積水,更顯示出故宮完善的排水系統的強大排水能力。
 
  持續大雨,往往使各地的現代化城市排水網絡遭受重創,“城中看海”的情形頻頻出現。可是,近600歲的故宮卻為何能不內澇?故宮的排水系統何以有如此強大的功能?本刊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您解密。
 
  近日,近600歲的紫禁城,因京城連日大雨成為關注焦點。人們都好奇,為何故宮不會出現大面積積水的。其實,這一方面要感謝古人建筑營造的智慧與匠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今人保護遺產的執著與悉心。
 
    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紫禁城建造之初,對排水系統進行了精準測量、精密設計和精細施工。其地面順應北京地區地理環境,整體走勢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有坡度,為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紫禁城內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又與紫禁城城墻外側52米寬的護城河相連,之后同周邊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這些水系同時兼有排水功能。相對整個北京城區排水體系來說,紫禁城排水系統是第一級的,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體現。
 
  此外,紫禁城整個排水系統經過統籌規劃,還設計營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結合的龐大人工排水網絡,溝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干溝、支溝,有明溝、暗溝,有涵洞、流水溝眼等眾多排水設施。紫禁城排水系統分為三類,分別是建筑排水、地表徑流、地下暗溝。雨水降落時,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著建筑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會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溝口,還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徑流,順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明溝若遇有臺階或建筑物,則從“溝眼”穿過,匯入暗溝。地下暗溝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雨水排入暗溝以后,再由支溝匯集到干溝,經干溝排入內金水河。歷年固定時間淘挖養護,幾百年來排水效果良好,無論雨量多大,并無積水之弊。
 
  故宮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個8米多高的工字型臺基上,臺基面積25000平方米,分為三層。在臺基四周欄桿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石龍頭,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層共有龍頭1142個。雨水逐層下落,使得臺面無積水。值得一提的是,臺基底部的石龍頭也稱螭首或角獸,是用于須彌座轉角處和望柱外緣之下的排水構建,多鐫刻成龍首形,具有很好的裝飾作用。雨水從螭首龍頭孔中流出,小雨時如冰柱,大雨時如白練,暴雨時則會呈現“千龍出水”景象,蔚為壯觀。三臺雨水逐層向下流,院內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繞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溝,在臺階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溝,使流水順利通過,最后排入內金水河。
 
    今人的執著與悉心
 
  故宮人為紫禁城的智慧營造而感到驕傲,更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重大。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保護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啟動了故宮排水系統專項課題研究,除了眾所周知的排水渠道外,還計劃對故宮區域內不同類型的地面鋪裝的滲、滯和透水能力進行研究,最終評估其綠色排水設施的排水能力(海綿能力),這樣有助于全面和科學地認識故宮整體排水能力,同時也可以對海綿城市的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紫禁城古代排水設施是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和故宮古建筑一樣得到精心呵護。故宮內的明、暗雨水溝由石質和磚質兩種材質砌筑而成。相對來說,石制雨水溝更加結實耐用,所以一些保存較好的蓋板溝和暗溝都是采用全石制建造。同時,也有大量的磚砌雨水溝,甚至還有磚石混砌雨水溝。這些都是歷朝歷代改建維修的見證。因為古代青磚質地較好,現存很多磚砌雨水暗溝依舊可以正常使用。
 
  故宮的排水系統十分龐大,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溝的長度就超過15公里,其中暗溝的長度將近13公里。因此,故宮博物院將排水系統分成幾個區域,按區域制定集中清理計劃。2014年對東六宮區域排水系統進行修繕,包括對管道維護保養、更換殘損構件等,確保這一區域排水管線的暢通。在此次大雨中,東六宮區域未發現積水現象。從今年6月開始,重點對御花園區域進行古代排水暗溝的疏通,恢復了御花園西側雨水溝的排水能力。下一步將更換御花園東側管線。按照2016年的既定計劃,還將對西六宮等其他區域的雨水管溝進行專項排查和清理。
 
  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要有合理的設計,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日常維護。比如有的雨水溝塞滿淤泥或雜物,導致排水能力下降,就需要及時清除欄板下、螭首中、排水孔內的堵塞物。由于古代的欄板和螭首都已年代悠久,在清理過程中產生震動可能導致螭首的斷裂,因此不能用堅硬的工具進行疏通,只能用竹簽一點一點地清理,這項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致,并持續開展。
 
  為保證故宮排水設施的完好和通暢,多年來故宮博物院堅持排水設施的專項巡查。巡查的對象包括古建筑、河道、排水溝渠、地面等。每當大雨、暴雨來臨時,故宮博物院會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全院巡查,避免出現積水情況。
 
  古代排水系統與現代排水系統相結合,主要在于內金水河水位的調節。每當雨季開始之前,故宮博物院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是制定防洪預案,專職人員到位,預備疏通工具到位,以便隨時到崗排除堵點,隨時保證開閘放水。二是與北京市水務局河湖管理處建立緊密的聯系,保證通信暢通,在雨季隨時監查內金水河水位,通過開閘放水的方式,適時調節內金水河水位,共同保證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
 
  在暴雨過程中,負責單位和人員堅持現場管理,掌握現場的實時情況。一是全員上崗,按片分工,通過安全防范中控室,現場監視各區域的排水情況。二是及時清理上游漂浮至雨水口的雜物,保證排水暢通。三是出現局部積水時,及時判斷堵點并進行疏通。同時,加強廣播宣傳,及時告知觀眾服從故宮博物院管理人員指揮,做好自我保護,有序撤離。
 
  總之,故宮排水系統沉淀著世代傳承的“工匠精神”,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下,才造就了今天強大的排水防災功能。
 
  (單霽翔,作者為故宮博物院院長)本文圖片均為李韻攝于7月20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