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游中的馬跡塘扎故事
何宇翔
高臺上,一個小男孩一手托著一只“嘎嘎”叫的活鴨子,鴨子背上又站著一個小姑娘,從外表看沒有其他支點,卻可以在大街上穿行數小時。這就是至今流傳在湖南省桃江縣馬跡塘鎮的民間高臺藝術——馬跡塘扎故事中的造型之一。
馬跡塘扎故事是由兒童裝扮表演的一種獨特奇巧的民間高臺藝術,在桃江民間用“奇事、巧事、馬跡塘的故事”來形容它。縱觀國內各地之民間高臺造型藝術,類似馬跡塘“故事”的有廣東的“飄色”、浙江的“抬閣”、山東的“芯子”、山西的“提籃”等,但馬跡塘之“故事”則更具獨特魅力。它比“飄色”更巧,比“抬閣”更秀,比“芯子”更奇,比“提籃”更雅,出于“高臺”而勝于“高臺”。
馬跡塘扎故事的重點、難點在高臺的扎制,所以這種“故事”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民間藝人用靈巧的雙手、高超的技藝“扎”出來的。在扎“故事”時,首先要制作一個長1.4米、寬1.2米、高0.85米的木座,木座內放石塊、鐵塊穩定重心,再將一根長3.5米、經過造型制作的鐵軸插入木座固定。出發時,將化裝好的演員一一抱上木座就位,演員用綁腿、棉花齊腋窩捆扎固定在軸端,再安上假腳,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靈活自然。充當演員的小孩要經過嚴格挑選:年齡一般在5歲至9歲之間,身輕、俊俏、聰明、大膽并且具有耐力。
馬跡塘扎故事在表演時,觀眾們常看得心驚肉跳,其實不必擔心,每次演出,藝人們都會嚴格檢查綁扎是否妥當,而且在行進時還采取了保證安全的措施,四人抬木座,四人保鏢,左右各一人手持木叉保護,以確保小演員的安全。
每個馬跡塘扎故事的設計創意被稱作“出手”,它是“故事”藝術表現的關鍵。扎“故事”者藝術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出手”的精巧與否。一件好的“出手”要達到美學、力學的協調統一。如“孫悟空”必須是足尖立在“白骨精”的劍尖上才顯得驚險有趣。總之,在“出手”上可隨心所欲地采用各種器具,不僅演員要拿得自然、站得合情、立得合理,而且整個設計還要立意新穎、險象環生,令人迷惑難解又回味無窮。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馬跡塘扎故事的新一代傳人不斷探索表演形式上的創新,將美學、力學與現代聲光電技術應用于“故事”的表演中,大大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以前的木座不能旋轉,不便于不同方位的觀眾觀看,第七代傳人蔣錫軍等研究設計出了一種能旋轉的木座裝置,實現了“故事”表演由靜態到動態的突破。
為了推廣馬跡塘扎故事藝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4年10月起,馬跡塘鎮政府籌資10萬元,成立了由一位鎮領導負責,文化站牽頭,“故事”傳人參與,集創作、研究、表演于一體的桃花江馬跡塘故事演藝團,專門負責馬跡塘扎故事的保護和推廣工作。目前,馬跡塘扎故事繼成功入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正著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原標題:“扎”出來的馬跡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