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方文化 打破“千館一面”——安徽省博物館界研討如何提升展陳水平
2013/10/8 12:39: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本報駐安徽記者 喬國良
日前,安徽省16個市級博物館、部分縣級博物館以及省館的館長們齊聚六安市,就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進行專題座談研討,取得了可貴的共識。
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何長風介紹,近年來,安徽省的博物館事業和全國一樣,呈現出大建設、大發展、大開放的良好局面,不少市、縣新建或改擴建了博物館,民辦博物館也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省走進各級公辦博物館紀念館參觀的有1800多萬人次(全省總人口6300多萬),博物館已經真正成為面向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這使博物館既面臨發展的新機遇,同時也面臨新挑戰,群眾對博物館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博物館也應該為他們提供質量更優、水平更高的服務。而進一步凸顯其公益性、社會性和服務性特點,更好地發揮其教育、熏陶、愉悅的特有作用,成為題中應有之義。提升展陳水平,可以說是個永恒的主題,是其中一個重要而迫切的環節。”他說。
在博物館事業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市、縣館受人才、展品、學術準備和理念思路等制約,展陳尚不盡如人意,有較大提升空間。與會館長們認為,提升展陳水平,首先要確立以人為本、觀眾至上的理念,有了這個理念才能真正從觀眾的需要出發,去追求展覽的思想性與觀賞性、學術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每個細節上提供人性化服務。安徽博物館新館開館后用一年時間不斷聽取觀眾要求,提升展陳質量,大到內容的提煉、校對核準,講解詞的科學正確,小到說明標牌的字體統一、展陳路徑導引的醒目、設備的更換維護等,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好評,就是個例證。
現在市、縣館的展陳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那就是“千館一面,千篇一律”。它們都一窩蜂地去搞通史式的展覽,把博物館展陳搞成了“地方志”,而不少通史式展覽又缺乏展品的支撐,不能吸引觀眾。這是與會館長們共同憂慮之處。館長們普遍認為,地方館的展覽必須因地制宜,既要追求地方特色,又要顧及自身藏品的豐、寡,條件不具備的不必硬去展出通史。應策劃最能體現本地歷史文化的、最具特點的展陳內容,不求全面而追求突出重點亮點。
館長們認為,在搞好基本展陳的同時,必須留出舉辦專題和臨時展覽的空間,這是豐富展陳內容、持續吸引觀眾的有效措施。有的館幾年中展覽一成不變,群眾沒興趣,領導部門懶得問,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大打折扣。專題展覽,容易顯示本館藏品的優勢和特點,也能靈活展示本地區最有特色和價值的方面。皖西中心區域的六安,歷代名人輩出,民國時期又涌現了蔣光慈等一批文化名人。皖西博物館為此舉辦皖西名人展,但籌展之初信心不足,展出后進行問卷調查獲知,該展覽因鮮明的地域色彩而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宣城市、蕪湖市的博物館借用民間、社會各界的文物藏品精心打造多個臨時展覽,也贏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如今聲光電被廣泛應用到博物館展陳之中,將傳統和當代科技相結合,這會很好地豐富展陳手段、更全面地詮釋文物、激發觀眾與展品的互動、引起觀眾更大的參觀興趣,但是,誠如一些館長指出的那樣,聲光電的應用要有度,用得太少了難起到作用,太多則可能沖擊文物本身。尤其要注意聲光電設備的維修保養,有的館設備用壞了長期不修復,既給觀眾帶來不便,也有損館的服務形象。這種看來技術層面的事,對整個展陳而言絕非小事,會影響展出的整體效果,不能掉以輕心。
寫好展陳文本,這看來是案頭工作,其實是對所展出文物的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展的過程,是展陳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文本由誰寫,現在成了不少博物館頭疼的問題。多位館長指出,不少市、縣館出資聘請外省專家寫,但由于這些專家缺乏對當地歷史文化真正、全面、深切的了解,成功的很少。蚌埠市博物館出資100多萬元請外地專家做的文本,最后被束之高閣。館長們認為,應提倡本土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的人寫展陳文本,努力做到嚴謹可靠的學術性和展陳形式的多彩、美觀、生動的藝術性完美結合,做到整體的精品感和細部的精致呈現。館長們建議,省級博物館應建立專家指導組,對市、縣館進行文本寫作的實際指導,并分期分類對市、縣館進行培訓,尤其讓新建館少走彎路,以有效提升市、縣兩級博物館的展陳水平。
館長們還就博物館的裝潢如何區別于一般建筑的裝潢,文本寫作、展陳形式設計和施工管理如何結合,博物館以開放的胸懷和社會各方共建共享,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人物信息和講解詞體現的主觀評價的關系,通過講解和講座放大展陳效果等課題進行探討。與會館長們認為,針對實際工作中的焦點難點進行研討,有的放矢,對工作能產生助推的正能量。(原標題:突出地方文化 打破“千館一面”——安徽省博物館界研討如何提升展陳水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