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作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是該村的李賢武創辦起來的。做鼓是純手工活,其工序有開木片、整型、拼接鼓圈、蒙鼓皮、踩鼓、上漆、晾曬、打磨、上鼓環等十多個步驟。
做鼓用的木頭要選擇優質干燥的松木或樟木,把木料開片后放在地上晾干,并修邊,這就完成了做鼓的第一步。然后是鼓身的拼裝,工人們把修好的鼓身坯料一塊一塊地拼接在事先做好的框架之上,拼接的鼓身必須密實不能漏氣,否則將會影響大鼓的音色。鼓身拼裝完后,用鐵絲將鼓身箍緊,開始修整鼓身,這樣反復幾次將整個鼓身刮削得光潔圓滑。接著是修整鼓身兩端的鼓口,給鼓身裝鼓環、打膩子、上色。
等涂好的顏料晾干后,就要蒙鼓皮了,這道工序是成鼓和定鼓音的關鍵。先用20多個螺絲把鼓皮扣在鼓身上,不斷繃緊鏍栓同時用木錘敲擊鼓面,使鼓皮面抻開并保持平整,這樣反復幾次,使鼓皮緊貼鼓身。然后幾個工人爬上鼓面進行踩鼓,和著一定的節奏在鼓面上跳跑十幾圈,那架勢真教人擔心鼓皮受不了他們的重量。隨后,用大木槌在鼓面上擂擊,這時的鼓面就會發出鏗鏘有力的鼓聲了。然后在鼓的四周釘上釘子,到此鼓的一面就蒙好了,如法炮制,鼓的另一面蒙上牛皮,一面完整的鼓就基本做成了。最后的一道工序是上漆晾干,根據客戶的要求喜好噴涂圖案花紋。
作坊現在已經能制作戰鼓、手鼓、腰鼓、扁鼓、龍舟鼓等三十余個品種,大到直徑2米半的大鼓,小到直徑十幾公分的小手鼓,做法基本一樣。2009年國慶節,有32面大鼓從這里出發,前往北京敲響了天安門慶典活動。(董乃德 撰文/攝影)(原標題:民間手藝:鄒平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