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文化局(文物局)和遼寧省朝陽市文廣新局就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遺的具體事宜進行磋商并達成建設性共識。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農耕文化,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因最早發現于赤峰市紅山后而于1954年被命名為紅山文化。2012年11月,紅山文化遺址以赤峰市、朝陽市聯合申報的形式,進入國家文物局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赤峰市文化局(文物局)、朝陽市文廣新局就兩市3處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技術咨詢及文本編制共同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合同,《紅山后遺址發掘報告》日文版翻譯、《魏家窩鋪遺址考古挖掘報告綱要》等相關文本預計在明年5月底前完成。
赤峰市2004年以來已連續舉辦10屆紅山文化高層論壇并出版《紅山文化研究》、《紅山文化概論》等學術論著,編制完成《紅山遺址群文物保護規劃》、《魏家窩鋪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并上報國家文物局,已經成立申遺機構并把申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朝陽市繼2006年成立紅山文化研究所后又在今年與遼寧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了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院,并出版《紅山文化及其影響》、《走近牛河梁》等學術專著,遼寧省政府斥資1.3億元,對穿越牛河梁遺址核心保護區的101國道實施改線。
經過積極磋商,赤峰市文化局(文物局)和朝陽市文廣新局達成意向,分別向各自所在的市政府匯報。一是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聯合成立申遺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建議赤峰市和朝陽市聯合成立申遺工作領導小組;三是建議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及時解決申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四是建議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將申遺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五是建議加大宣傳力度,讓跨省區的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普遍價值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原標題:赤峰朝陽共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