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四記之一
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qū)的南鑼鼓巷,如今是中外游客來北京的必到之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小巷里,人流如織,店鋪琳瑯,中國文化的包容與博大在這里匯合。雖然沒有長城的氣勢磅礴、也沒有故宮的金碧輝煌,南鑼鼓巷的市井范兒,依然是北京文化中耀眼的明珠。
南鑼鼓巷是歷史的見證者。隨著時代變遷,元大都的里坊構(gòu)造、胡同肌理在北京逐漸消失,但南鑼鼓巷卻保存著些許舊時風貌。元、明、清三朝穩(wěn)定的首都格局是什么樣?那就是,除了皇家禁城,還有無數(shù)市井胡同。南鑼鼓巷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占據(jù)著獨特地位。元代以南鑼鼓巷為軸線,東側(cè)地區(qū)屬昭回坊,西側(cè)地區(qū)屬靖恭坊。作為市井“后市”,這條胡同經(jīng)歷了明、清到民國時期的不斷修繕,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格局:整個胡同南北主街,東西對稱排列著八條胡同,就像蜈蚣伸開的十六條腿,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邊還有兩口井,猶如蜈蚣的兩只眼睛,因此這里又有了“蜈蚣巷”的別稱。它北起鼓樓東大街,南止地安門東大街,全長786米,寬8米,與元大都同期(1267年)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qū)之一。
如今的南鑼鼓巷古老又時尚,傳統(tǒng)又新潮,是年輕人和旅游客摯愛的地方。
一位操著南方口音的游客逛了故宮,出了恭王府,就想喝碗北京的大碗茶,這時,南鑼鼓巷就靜靜地等在那兒,等著你就近去歇歇腳、壓壓饑。這不,連有的外國游客也在那兒排隊買油條、喝豆腐腦呢。除了北京小吃,這里還有烤肉串、炸雞排、臭豆干、酸辣粉,星巴克、日本料理、臺灣蛋糕,中國的、世界的,南方的、北方的,各式各樣的吃食讓你嘗個夠。吃飽了,喝足了,還可以逛古老的四合院,名人的故居,傳統(tǒng)的工藝坊,時尚的個性店,懷舊的老照片……古往今來和諧共存,這就是許多北京人的現(xiàn)代生活區(qū)。
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叫“一針一線”的店。走進這家店,人們會看到琳瑯滿目的羌繡品。羌繡是羌族婦女在田間勞動間隙完成的民間工藝品,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和很強的裝飾性。而這些鄉(xiāng)土繡,如今吸收了更多現(xiàn)代元素,它運用在布鞋、鞋墊、衣服上,還運用在了圍巾、護腕、各種手提包上。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工藝裝飾在時尚物品中,既有民族風,又富于現(xiàn)代感。“一針一線”店名背后還是一個公益計劃——“羌繡幫扶計劃”,旨在通過培訓繡娘,幫助羌族服務實現(xiàn)生產(chǎn)自救,并逐步建立羌繡產(chǎn)業(yè)。按照計劃,成都設立幫扶中心,接收各地訂單、品牌塑造和運營推廣,在羌族聚居地設立幫扶站,婦女只需在家刺繡就可實現(xiàn)就業(yè)。
北京卡片店是另一古今融合的代表。隨著北京城的發(fā)展,老北京的胡同拆遷的拆遷,改造的改造,大多已經(jīng)失去了原貌,老北京的城墻、牌坊、城門等等大多也成為了塵封的歷史。北京卡片店滿足了很多人懷舊的心情。店主是丹麥小伙,他收集了數(shù)千張老北京照片,這些照片大多是鴉片戰(zhàn)爭后,來華傳教士和外國游人在北京拍攝的,基本上是清朝末年以及民國初年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寫真。店家把這些黑白的老照片進行翻拍或者制作成明信片,讓歷史的記憶再現(xiàn)。別小瞧店主人,他還能給你講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兔爺兒、中國結(jié)、折扇、油紙傘、陶瓷、茶具、印章、絲綢制品、老北京布鞋,凡所應有,無所不在。真乃北宋王安石所頌當初杭州市井之繁華:林巒臘雪千家水,城郭春風二月花。彩舫笙簫吹落日,畫樓燈燭映殘霞。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記者團:李森、楊三喜、徐晴晴、陳浩、曲冬梅、吳迪等采寫) (原標題:鑼鼓參天地 小巷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