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武漢熱干面申報國家級“非遺”的消息成為熱門話題。昨日從市文新廣局獲悉,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已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前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我市還沒有一項飲食文化類項目入選。
據了解,在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列入了少數釀酒、釀醋、制茶的技藝和涼茶,由此打開了飲食文化“申遺”的大門。第二、三批申報時,一大批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傳統飲食制作技藝入選,如王致和腐乳、涪陵榨菜、金華火腿、全聚德烤鴨等,僅北京就有16項飲食文化老字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武漢的飲食文化老字號為何無緣國家級非遺?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我市餐飲老字號并不少,但國家級非遺的評選條件非常嚴格,此外,也有的老字號對申報非遺的意義和自身品牌的文化內涵并不了解。“武漢有一家很有名的餐飲企業,在市民中的口碑非常好,也有一定的歷史傳承,但老板根本沒想過要申報非遺。”
近年來,武漢部分餐飲老字號逐漸意識到品牌文化內涵的價值,申遺的積極性也被大大激發。
據介紹,此次我市共有6個項目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分別是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武漢雜技、伯牙子期傳說、植物染料與染色、高蹺故事亭子、卓刀泉傳說。其中,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的保護單位是武漢蔡林記商貿有限公司。(記者 黃征 通訊員 劉甜甜)(原標題:前三批國家級非遺無武漢美食 業內:缺乏申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