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壇廟會上,游客拍照留念。
看電影、聽音樂會、買藏品、逛廟會……這個春節,各地文化消費掀起了一個新的熱潮,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市場奇跡:春節檔全國票房超過14.1億元,大大超過去年同期的7.8億元;京城各大廟會的接待人數創歷史新高,地壇廟會接待游客114萬人次,龍潭廟會春節期間,共接待75.7萬人次……
數據的繁榮讓人感到振奮,然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中的諸多隱憂。
細心的人注意到,在各大廟會上的數百個攤位中,年貨和小吃攤位幾乎占了四分之三,年俗特色文化品牌并不多見。讓游客失望的是,除了人多、熱鬧外,并沒有看到多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項目,過度商業化極大地弱化了廟會的文化內涵。
與火爆的票房相比,春節檔期幾部電影的臺詞、編排也同樣遭到很多網友的吐槽。有人調侃:“與去年的《富春山居圖》比,《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真是小巫見大巫。”只用了幾天時間拍攝的影片《爸爸去哪兒》也被網友質疑稱“根本就不是電影”。
如今,春節長假給人們提供了閑暇時間,老百姓口袋也都鼓起來了,人們希望追求有格調、有品位、有質量的生活,希望有更豐富的文化消費形式。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他們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大大沖淡了人們的消費熱情。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應成為文化企業關注的重點所在。
過去,我們的春節文化消費品主要與年俗有關,比如糖葫蘆、年畫、春聯、剪紙、吃餃子、吃年糕等。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春節也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比如外出旅游、文化娛樂、知識充電等。近年來,文化春節越來越受到歡迎,正是源于其不斷與時俱進、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春節文化消費如何創新形式,把“舊瓶”裝上“新酒”,成為能否充分挖掘“春節經濟”內涵的關鍵。
應當看到,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春節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內因。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春節始終突出了歡樂祥和、團圓和諧的主題,其文化內涵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持續打造春節產業鏈的不竭動力,可以說,春節本身就是長期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特有的符號如貼春聯、掛燈籠、逛廟會等,不僅為節日增添了一種儀式感,更能使人們深切體會親情、友情。
但是,當前一些商家對春節文化的內涵理解不夠深,也使一些春節文化消費品和消費產業離節日市場很遠,文化與市場在操作中出現錯位,缺乏一種良性的對接,產品開發思路往往更加集中于功能、成本上,而忽視對消費者“個性化”“時尚化”需求的滿足。
改變這一現狀的根本途徑在于創新春節文化消費形式,用創意打造更符合現代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將年節文化通過產業化運作形成品牌效應。在春節這條文化消費鏈條上,不僅要有鞭炮、春聯、年畫、賀卡、年糕等標志性的“年貨”,還要開發出具有春節喜慶色彩的影視、演藝、娛樂、出版、旅游等多種文化產品和服務。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各種節慶活動都是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載體。這些節慶活動各不相同,有的以公益方式扶持新產品創作,有的把節慶辦成一年一度的文化嘉年華,以豐富的產品直接拉動文化消費。我們的春節文化消費也可借鑒這種形式,把春節節慶本身經營成為一個文化品牌,使其年味更濃,影響更大。其中,特別要注重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不斷弘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品牌文化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春節附加值,才能讓老百姓滿意消費,變“走馬觀花”為“細細品味”,變“蜻蜓點水”為“入木三分”,過上更為幸福、祥和、愉快而有意義的春節。 (原標題:“舊瓶”如何裝“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