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第四批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工作已經進入最后的倒計時階段,不少老無錫認為,是時候讓無錫各色本土味道亮相全國了。然而不少對家鄉美食充滿自豪感的市民網友困惑地指出,翻開省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鮮能看到無錫美味的身影。今年的申報工作又如何呢?為此,記者展開調查。
鮮有餐飲企業自行申報
眼看著第四批無錫市級非遺名錄項目申報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這兩日,56歲的無錫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俞燕凌正抓緊一切時間聯系無錫餐飲企業、老專家、高校教授,整理申報材料。已經在餐飲界摸爬滾打了38年的俞燕凌,對無錫的各種美食充滿了感情,她希望更多的無錫美味能在該市開展的最后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上嶄露頭角。
“本次我們將無錫本幫菜、京都菜、崇安寺皇亭小吃打包向市里推送,雖然也希望眾多的無錫美食能通過申遺方式展現其特色,但由于沒有組織牽頭,鮮有企業主動推送本土美味。”俞燕凌表示,截至目前,僅有靈山素食館申報了“江南素食”、穆桂英點心店申報了“糕團”、艾迪花園酒店申報了“老式面”等制作技藝。
與此同時,一些無錫市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正在積極探索走出國門之路,無錫惠山祠堂群將成為下一輪江蘇省世界遺產申報唯一推薦項目,大運河無錫段也將在今年的世界遺產大會大運河申遺表決中唱主角。
資金尷尬打退企業熱情
作為已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無錫醬排骨烹制技藝”申報單位,三鳳橋肉莊總經理衛春輝向金陵晚報記者介紹說,從市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刻都在為醬排骨烹制技藝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做準備,但由于沒有組織牽頭,我們總感覺自己勢單力薄,因此今年并未遞交申報國家級非遺的材料。”
無錫市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偉向記者介紹說,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檻并不高,申請單位只需上交一份申請文件和一份項目資料,并不要收取任何費用。然而不少申請單位卻認為,僅交表格很難通過審核,必須將有分量的東西呈現出來。“做一份宣傳片就要花費上萬元,這使得沒有實力的單位望而卻步。”俞燕凌表示,作為靠收低廉的會費維持的烹飪餐飲行業協會,他們并沒有太多的資金聘請工作人員,“2007年在申報太湖船菜時,1萬多元的宣傳片制作費確實讓我們深感疲憊。”
對此,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頗感無奈。張偉表示,與鄰居蘇州每年擁有的300萬元、常州擁有的100萬元專項保護基金相比,無錫則多少有些尷尬,雖然一直在積極爭取,但直到目前,市財政局還并未設立非遺項目專項基金。“再加上整個中心僅有兩名人手,我們對涉及10個門類的眾多非遺項目確實無法做到掃街式深挖。”
至少包含200種子項目
無錫資深本幫菜專家都大明教授昨日在接受金陵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正確看待無錫餐飲業申請非遺不溫不火的現象。“此次的無錫美食皆是打包式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京都菜光具體菜種就有十余種,再加上各項技法,整個七八種大的餐飲類申遺項目至少包括了200種子項目。而作為不屬于文化系統直接管理的門類,餐飲類在前兩年的申遺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作為四大國粹之一,我們應該明白自己身上承擔的歷史責任感,把之前的課補起來。”
都大明表示,在申遺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但并不能說市民的參與度不高。“一些企業希望用自己的名稱來命名非遺項目,為了避免這種利益驅動性質,我們建議烹飪餐飲行業協會承擔申報主體地位。同時,在申報的準備過程中,一些企業不斷征集民間老物件,請老一輩現場展示各式技藝,這一過程使得各項非物質文化得到了真正的傳播與傳承,遠比最后的申遺結果重要得多。”
記者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