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坐歌堂”又稱“坐花園”、“坐花堂”、“陪十姊妹”,屬嫁歌之一,為姑娘出嫁前夕舉行的一種歌唱儀式。
春秋戰國時期,“坐歌堂”由巴人傳入四川,與四川獨特文化碰撞交融。流傳于遂寧的“坐歌堂”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結合的產物,其文化內涵區別于純粹受巴文化影響的婚嫁歌,并在曲風曲調上保有陜南民歌的韻味。
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遂寧“坐歌堂”的程序形式多樣,主要包括“開聲”、“陪耍”、“歌堂賽歌”和“送新娘”。所謂“開聲”,就是由新娘一人先唱,其蘊含了兩方面情緒:一是“哭”,表達對雙親和親屬的不舍,對父母家庭養育之恩的感激;二是“祈”,表達對未來美滿家庭生活的祈盼。新娘“開聲”后是“陪耍”,這需要姊妹陪著新娘哭唱。隨后是“歌堂賽歌”,接著由眾姊妹演唱《送歌堂》表示出嫁前夕的“坐歌堂”演唱結束。“送新娘”在出嫁當天早晨演唱,新娘在歌聲中梳妝、拜別、上花轎。遂寧“坐歌堂”歌詞題材既涉及對父母感恩、祝愿、惜別等內容,同時還包括與生活相關的內容。
遂寧“坐歌堂”現主要存在于船山區河沙鎮、蓬溪縣任隆鎮等嘉陵江和涪江的交界地區,傳承有100多首不同的曲調。在遂寧一些農村地區舉行婚嫁時,仍會演唱“坐歌堂”,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助興表演。(原標題:四川遂寧“坐歌堂”:傳唱數千年的婚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