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五道工序,幾百年,作為中國北方歷史名鎮,楊柳青有著千年文化底蘊,但最出名的還是它孕育出了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柳青年畫。
京杭大運河旁的楊柳青鎮,清代街衢、四合宅院、運河風光共同構成了這里淳美的風俗畫卷。楊柳青年畫興于明代,清雍正、乾隆至光緒初,為最盛時期。推開楊柳青民俗文化街上青磚灰瓦的年畫館院門,生于楊柳青年畫“玉成號”世家的霍慶順老師傅笑盈盈把我們迎進他的工作間。“年畫從來沒有個人署名,一張年畫的五道工序:勾刻印繪裱,得由五個人來做。”作為楊柳青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之一,霍師傅繼承父志,尤精通印刷和彩繪。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慶吉祥的獨特風格,爭芳斗艷,蔚為大觀。制作時,需先用當地杜梨木版雕出圖案紋樣,再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刻版中透著手繪的色彩斑斕,韻味濃郁,它接著地氣,也傳達著家家戶戶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傳統的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題材多為戲曲和神話故事,以及仕女、胖娃娃等,寓喜慶、吉祥之意。構圖豐滿,筆法老道,色彩鮮艷。“你看這幅代表作‘蓮年有余’,蓮花是吉祥的代表,運河南邊文昌閣旁都開滿了蓮花,魚是富裕的代表,這個鯉魚頭鯽魚身金魚尾世界上沒有,想得多巧妙啊!我們楊柳青年畫能久盛不衰也是因為它符合著咱老百姓的心理。”
楊柳青年畫人物的頭臉衣飾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勾染,并受傳統繪畫和清代院畫的影響。“紅綠藍這三個顏色必須要鮮艷,要純正,因為楊柳青年畫這五道工序里都圍繞著一個‘年’字。‘年’味就是艷而不火,恰到好處,看上去舒服。”說起這年畫中的用色,霍師傅手把手教我們如何鑒別。而在刻版印刷中沒有的內容就需要彩繪來畫龍點睛,把年畫樣式豐滿起來。
“來來來!你來體驗一下印刷!”霍師傅把代替了過去鍋底灰的墨汁倒進小碟,用鬃毛刷子沾上少許教我們體驗。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刷起來并不容易。幾十年的經驗才使得老師傅刷的時候知道哪里蘸多少墨,量多量少,胸有成竹。
作為民間美術重要的品類之一,年畫曾經繁盛一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與鮮明的地域性。每屆臘月,家家都要在門上或室內張貼年畫,以“現出無限的生氣與喜悅”。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年畫逐漸淡出了生活,成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其文化價值也更加鮮明地彰顯出來。它是記錄一個民族的圖像史書,是難得的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的形象史料,而其在美術史研究方面的獨特價值更不容忽視。生于1923年的楊柳青人王樹村,從小耳聞目睹了民間藝術被掠奪、被毀滅的噩運,在70余年間收集了17000余件年畫粉本和畫版。在抗戰爆發前后,他更以一己之力,用自己的雙手和著作,保存和發展著中國民間年畫,他在“文革”時期冒死維護的萬余張年畫收藏,成為至今的文化瑰寶。
這些凝聚著民間藝人智慧和才能的珍貴圖畫,在今天更多的是成為愛好者的收藏或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楊柳青年畫的喜慶圖案被繪制在了茶具、風箏、扇子、撲克牌等日常用品上,這些年畫的衍生品逐步形成當地的新興產業,使年畫由“靜”變“動”,給這個傳統的畫種抹上了新鮮的色彩。(原標題:楊柳青年畫:一紙萬象迎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