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一體的騎樓建筑 劉文毅 攝
本報駐廣西記者 馮鈺珊
上世紀初,大量外省和外國商人進入廣西梧州經商,騎樓這種適合嶺南地區氣候的商住兩用建筑也隨之而來,并得到大量修建。歷經百年變遷,在如今的梧州市河東片區,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一片總長約7公里,分布在22條街巷,薈萃中外設計風格的騎樓群建筑。該片騎樓群因建筑藝術獨特、規模集中宏大,被譽為“中國騎樓博物館”。
近年來,梧州騎樓不少破舊損毀,甚至有些已被拆除,而且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騎樓保護長期缺乏一套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制度。2014年3月,廣西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騎樓文化街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將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一時間,梧州騎樓的保護引發了新一輪關注。
騎樓雖美不好住
清明小長假期間,云南游客吳楊到梧州游玩。當她游走在騎樓城駐足觀望,發現騎樓樣式紛繁,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城墻上,花窗、磚雕、牌坊等代表性建筑古色古香。騎樓底下,兩根立柱支撐著樓上兩層或三層的民宅,既可遮陽擋雨,也可供行人在其中自如通行。騎樓外,沿街綠化植物迎風搖曳,銅雕塑逼真生動,古樸優雅。吳楊對記者感嘆,住在這里的人肯定很幸福。
然而,現實和想象總是有一定差距。康子然是騎樓城大中路段的一名住戶,先后4代都居住在此。記者進入其家中看到,3層40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分隔成了不同面積的15戶,共用4個公共衛生間。一條昏暗的走廊,把房間和廚房分開。廚房陳舊、昏暗、潮濕。從窗戶往下看,路人、商家亂丟垃圾、亂排生活污水等行為時有發生。采訪中,記者發現,康子然的街坊大都居住在相似的環境中。隨著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居民陸續搬離了這片老城區,將房屋轉租給他人,或直接將房屋空置下來。
更為糟糕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和缺乏維護,一些騎樓出現危情。2013年5月,南環路65號至67號的騎樓建筑突然坍塌。提起這件事,騎樓城住了幾十年的黃大爺在可惜之余尚心有余悸。
康子然表示,身邊不少街坊都渴望住得安全舒服。現在留下來的大都是經濟比較困難的住戶。“如果有合理的安置政策,搬出去也未嘗不可。”她說。
要保樓也要發展
4月11日,梧州市萬秀區建設局為記者提供了一份最新的騎樓城住房統計數據,結果顯示,目前,騎樓城片區內587棟樓房均為B級以上危房。
資料顯示,梧州多年來在推進騎樓城保護和振興方面作了不少努力。200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騎樓城舊城進行修復保護,翻新了22條騎樓長街、560棟騎樓群,總占地面積達1平方公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騎樓博物館”風景線。
“要更好地保護騎樓并傳承其文化,就不能割裂騎樓‘商住兩用’的初衷。”負責牽頭起草《條例》的梧州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一直以來,梧州主要采用傳統文化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雙贏”的模式,保護、振興騎樓城。
近幾年,梧州市政府對騎樓街區實施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騎樓城中心商區特色街區、梧州老字號特色小吃街等,并通過舉辦騎樓城文化旅游節、騎樓城文化形象大使選拔賽等活動,使得騎樓城得到一定發展。
但是,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城市新功能區規劃建設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梧州騎樓城“空樓”現象不斷增多,很多騎樓人氣不足、商業蕭條。
據萬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目前騎樓城房屋的產權結構比較分散,有私人的、企業的、混合產權等,政府難以干涉房屋使用途徑以及裝修風格,加上多個不同利益體之間矛盾重重、缺乏整體規劃等現實情況,給騎樓城保護與發展帶來了阻力。
梧州騎樓城規模巨大,居民眾多且情況復雜。梧州市法制辦的該相關負責人表示,僅靠一兩個部門無法妥善處理好騎樓城的各種問題。2012年,梧州市政府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的委托,成立《條例》起草領導小組,梧州市法制辦、發改委、住建委等13個部門單位作為起草成員單位直接參與起草工作,并在《條例》草案明確各有關部門的分工職責,通過立法統籌政府管理資源,形成合力,促使騎樓城得到有力保護和科學發展。
新《條例》即將實施
據了解,梧州市現存騎樓街區域依然是城市中傳統的居民生活區、商業中心,也是游客的觀光區、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區。如何平衡好保護與發展兩者的關系,梧州依然在進行探索。
即將實施的《條例》中,提出了將梧州騎樓區分為核心保護區和外圍保護區兩部分,讓產權人自主選擇“收購置換”的新內容。對此,梧州市法制辦該負責人認為,按照分區進行針對性保護不失為一個改善居民生活、解決產權問題,讓騎樓城得到統籌規劃的辦法。對于騎樓城實現保護后的開發利用,不改變騎樓建筑原有風貌,可持續傳承傳統文化遺存,應是騎樓開發利用的前提。
“很多騎樓古建筑設施較為落后,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騎樓改造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梧州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陳金源說,改造利用可以借鑒上海、江蘇等地的成熟做法,根據當下文化旅游消費特征,挖掘出這些建筑的獨特歷史價值。
一直關注騎樓城保護的中國恒企教育集團梧州校區負責人鄧瑩玉認為,建國前梧州最豪華的旅店新西旅店、曾有“中國第一號”之稱的日升昌票號等一大批記錄著城市輝煌往昔的老招牌、老商號就坐落于此。能否將它們修復利用,既不讓資源閑置,讓人從中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又能讓它們在現代社會發揮出其獨特的經濟作用。
廣西一些文化業界人士也提出,城市古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一筆經濟財富,更是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只有讓人們正確了解古建筑的價值,才能真正意識到保護古建筑的意義。同時,在平衡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地方政府也應注重發揮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康子然為化名。)(原標題:梧州:小心翼翼保護百年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