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俗生活中我獨以趕集為樂,趕集除了能協調五官之運作,頂重要的是能給嘴過生日,要喝“老干烘”、茉莉花碎茶非得“茶爐”不行,要吃雜碎不到“饞癆鍋子”上嚼不出滋味來!
山東沂水的集市都有自己固定的逢集日子,一般隔著5天。松峰集上的王老太太除了做茶爐,還做“鍋子”,就是代為加工菜蔬,只收取柴薪油鹽錢,外加個手工費。集市上正宗的茶爐要壘“七星灶”,用石頭、磚頭壘起一字排開、由低到高的七個灶頭,外面用和上麥糠的黃泥抹一抹,能放七把燎壺,燒水的時候要將灌滿水的燎壺從低到高依次坐到灶口上,柴禾從爐口放入,裊裊炊煙順著傾斜的爐道緩緩上升,各個灶口先先后后竄出青白色的煙氣,繚繞著、飛散著,在逐漸喧囂起來的集市上空,彌漫出苦澀又清香的玉米秸、樹樁子的味道。
鍋子是口雙耳朵鐵鍋,粘著一扁指厚的鍋底灰,這灰可是有名的“百草霜”哇,傳說孫行者就用它制成“烏金丹”,治好了紫衣國君之痼疾,沾了這么金貴的中藥,這樣的鍋子自然是“金鼎”了,烹飪啥菜肴能不好吃么?再加之以尺把長的木柴文火武火雙濟,自家打的素油、平房頂上曬出來的辣椒、園子里自產的蔥姜,熬什么什么稀爛、炒什么什么噴香哩!嚼在嘴里竟慢慢地勾起濃濃的鄉愁……
集市上也有專門賣飯菜的攤子,油條、煎包先不說,單是八印大鍋里烀著羊骨頭、羊下水;整坯子的豬頭壓在油汪汪的沙石下咕嘟著,大腸滾湯里舞龍;還有過了一遍油的老豆腐、蜂窩眼的豬血、雜著綠豆芽、黃豆瓣、白菜葉在筒子鍋里溫著,剛出鍋的蘿卜丸子;還有塑料桶的散酒、老村長牌的瓶裝貨,玉米秸的籬笆帳子、塑料布的遮陽棚,油膩膩的水泥桌面,一坐三搖晃的長條凳……一切都是那么樸拙都是那么親切,充滿著暗示和誘惑,讓你盡管是吃飽了也想湊過去感受下里巴人、引車賣漿者的自在氣息。由于這樣的攤子以吃食為主,客人也多是來打饞癆的,因此諧音“饞癆鍋子”,名至實歸。
因為還有茶爐、饞癆鍋子存在,讓我們在厭倦了燈紅酒綠時,還能有這么些去處,去嘗一嘗食材們原本簡單的吃法。到鄉下去,和老百姓拉拉實在呱,吃吃這些樸實無華的菜肴,你就會覺得,滋味在民間,鄉村才是我們的五味生活的根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