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咚。小小鼓皮薄又薄,鼓皮不能當銅鑼……”昨日,在黃陂區蔡店街小山村蔡皮灣,鄉親們又聽到了熟悉的鼓聲。67歲的蔡忠厚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在家里自娛自樂唱起了湖北大鼓。“老蔡家做的鼓,又響又脆!”一位登門請蔡忠厚做鼓的民間藝人蹺起大拇指告訴記者。
臉龐黝黑的蔡忠厚是靠種田為生的農民,他有一手獨門絕技:手工做鼓。“解放前我們灣叫蔡皮子灣,有很多皮匠。如今皮匠的手藝基本失傳,全村只有我還會做鼓。”蔡忠厚有些得意。從小在爺爺那里學到了做鼓的皮匠手藝,并沒有成為蔡忠厚謀生的手段,由于機械化的普及,用傳統手工做皮鞋、皮包和大鼓的皮匠已無用武之地。有人上門訂做書鼓時,蔡忠厚才放下鋤頭,按客戶的要求精心做鼓。
記者在蔡家看到,10余個鼓框十分光滑,如同機器加工出來的。蔡忠厚介紹,他做的書鼓跟工廠流水線上生產的鼓最大的不同,是他的鼓框選用紋路細密、材質堅硬的木梓樹(烏桕)樹干挖空而成,是一個整體;而工廠所做的鼓框是用多塊木料拼接而成。兩種不同的鼓框做出的鼓,聲音相差十萬八千里。
老蔡另一個制鼓的絕技是鼓皮的加工和蒙皮。他做鼓要選上好的黃牛皮,甚至連部位都有講究。先將約20張撲克牌厚的牛皮,一層一層地用鏟刀削薄,加工成不到一張撲克牌厚的鼓皮。然后通過烤、繃、潤、釘等10多道工序,制成一面聲音響脆的鼓。整個程序要20多天才能完成,而老蔡的手上也留滿被刀劃破的傷痕。
“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湖北大鼓用的鼓叫書鼓,玩燈敲的大鼓叫堂鼓,還有腰鼓、板鼓等等。”提起做鼓,蔡忠厚滔滔不絕。年輕的時候,喜歡唱湖北大鼓的他被推薦參加當時黃陂縣說唱團,后來因出身問題被刷了下來,當了農民。但他一直癡迷湖北大鼓,繼承祖傳技藝,為周邊村民和民間藝人制作書鼓、堂鼓。30多年來,蔡忠厚制作了500多個鼓,修復了100多個。
湖北大鼓名家張明智的關門弟子吳健開始學藝時,找不到合適的書鼓,后來聽說蔡忠厚會做鼓,慕名登門。老蔡為吳健精心制作了幾個書鼓,成為吳健的獨門“利器”,被吳健稱為“鼓中精品”。
如今,老蔡做鼓的數量越來越少。“現在適合做書鼓的木材越來越少了。”蔡忠厚告訴記者,6年前他曾找到兩棵大木梓樹,做了幾十個鼓框,而近幾年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原料。
做鼓是個力氣活,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老蔡漸漸有些力不從心。兩個兒子現在都在外打工,不愿學這門費時費力的手藝。“以后可能再也沒人會像我這樣做鼓了。”蔡忠厚有些憂郁地向記者表示。(記者彭仲 通訊員董子寅 黃志偉 魏和平 胡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