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杭運河全圖(淮安漕運博物館提供)
閱讀提示
4月25日,本報報道了乾隆年間一幅有關大運河揚州段的巨大地圖,收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昨天記者又通過淮安漕運博物館了解到,繪制于光緒年間的《清代京杭運河全貌地圖》,也具體講述了京杭大運河的走向。盡管這兩幅大運河地圖都是清代繪制,但仍有很大區別。通過兩張地圖的不同,足以看出揚州及運河的變遷。
記者探訪地圖揚州段
光緒年間用“制備文體”法則繪制
“這是一幅展現京杭大運河全貌的珍品,揚州部分也在其中。”昨天上午,記者通過淮安漕運博物館了解到,有一幅名為《清代京杭運河全貌地圖》收藏于館內,“該圖是光緒初年河道官員繪制,原圖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博物館工作人員劉震介紹。
2000多公里長的京杭大運河,穿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4省2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構成了南北西東四方通航的內陸航道網絡。據悉,這幅地圖用“制備文體”法則繪制,詳細繪出了京杭大運河沿河兩岸的景物。在這幅巨大的地圖上,記者看到,凡州府縣鎮村之名、位置,水閘、堤壩、涵洞、橋梁、碼頭、渡口、山川、河流、湖泊、港灣、洼淀、灘涂、寺廟、墩塔、景觀,無不一一繪出,各驛站名稱、水閘名稱、相距里程,河廳縣之交界、河水漲落、航運情況等均有詳細記載。
在《京杭大運河全貌地圖》揚州段地圖上看到,該圖水道脈絡清晰可見。整張地圖用彩墨繪就,立體與平面相結合。重巒疊嶂,遠近高低,錯落有致;河道彎曲舒緩,線條流暢;注字或墨或朱,字跡清晰。揚州府、寶塔灣、五臺山、平山堂、大王廟、邵伯鎮等主要地名標注明顯,河道相互貫通,足以看出當時運河水上運輸的發達。
兩幅清代地圖有何區別?
1
文字注釋詳細,實用性強
此前,本報曾報道《大運河地圖:從北京到長江》揚州段地圖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而這幅同為清代繪制的京杭運河地圖,與前者略有區別。
“《大運河地圖:從北京到長江》的脈絡是從北(左)向南(右),但是這幅圖剛好完全相反,是從南向北繪制。”文化學者韋明鏵表示。
在該地圖上記者還發現,不僅每個地名、每道河、每道閘都標注清晰,并且在一些地名旁邊的空白處,還有用黑色和紅色做出的詳細注釋。如“邵伯鎮”不遠處就有兩排紅色小字寫道,“邵伯鎮至高郵州一線計程六十六里”;“平山堂”附近,也有兩排紅色小字標出,“揚州府甘泉縣廣陵驛,至少波鎮一站計五十里”;“雷塘”附近,“揚軍同知營管轄運河,南自永洲江口起,北至淮軍廳交界界首止河長一百九十四里”;地圖下方,標注著“里運河一道計三廳管轄,南自永洲江口起北至運口甘羅城止,共計河長三百七十三里有零”。而在“揚州府”旁邊,還標注著“灣頭閘下運盈河東面,經過泰州如皋南通等地,現注于大江”等詳細信息。
“與乾隆年間那幅清代早期運河地圖相比,這幅光緒年間的地圖,不僅繪制詳細,還將兩地具體相隔多遠也標出,讓人能直接拿著地圖尋路,更加具有實用性。”韋明鏵連連贊嘆,“這些文字注釋詳細標出路程,對于現在的歷史研究具有很大的意義。”
2
橋閘和“鈔關”標注醒目
在地圖的最上方,從揚州府到邵伯鎮之間的河流、橋、閘——標注清楚,鳳凰橋、壁虎橋、東灣閘、西灣閘、金灣閘、六閘依次排開。“淮河沒有入海口,揚州靠著大運河而生,每到漲水的時候,運河水面很高,這就需要盡快排水。”韋明鏵介紹,“中國古人智慧無窮,為了保護里運河漕運及里下河城鄉良田,歷代老百姓修筑、加高里運河堤,盡量擋住淮河洪水,避免其向東決入里下河,迫使淮河洪水盡量向南入江。而這些人工開挖出來的分支,將淮水盡快融入長江,使其漲潮期威脅不到揚州,從而保護了揚州城市民的安全。”韋明鏵說,“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到清朝道光年間,歷代統治者們開始不斷修葺堤壩,從而形成‘歸江十壩’。”
在這幅古老的地圖上,記者還注意到,當年揚州府新城、舊城共存,而在揚州府旁邊,“鈔關”兩個字尤為醒目。“這是乾隆年間的大運河地圖所沒有的。鈔關的標注,也足以顯現出它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據史料記載,明代開始設置鈔關,當時旨在征收船稅,由各差御史及戶部主事監收。船稅以載運商貨之船戶為征課對象,初期按運送路程之遠近和船舶大小長闊不同分等稱船料,估料定稅。“在當時,統治者非常重視這一機關的設置,并且顯示了當時征稅的嚴重。”
3
見證“十二圩”昔日繁華
在“儀征縣”旁邊,記者注意到,“十二圩”三個字標注清晰,而這個地址卻在乾隆年間的地圖上并未看到。“這一個變化說明,在清代后期,運河河道入江口已發生了變化,十二圩在光緒年間,變成了運河入口的重要碼頭。”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儀揚運河入江處便是十二圩,相傳該處原是長江沖積形成的沙灘,后老百姓筑圩防水,凡17道。而今十二圩當年就處在第十二圩壩地段,故稱“十二圩”。
據悉,十二圩自清同治年間直到抗戰之時,都為兩淮鹽務匯集轉運重鎮。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該處盛時有整齊街市5華里,注冊商鋪400家,人口20萬,人稱“江北小上海”。“當時江面水域寬闊、堆鹽場所寬裕、有多條碼頭在此延伸。不過,這僅僅是外部條件,真正促進十二圩發展的是政策。”韋明鏵介紹,“清朝后期,十二圩均為鹽運、漕運要道,兩淮產鹽在這里集散,江南之糧也由此轉運北方。”韋明鏵說,“由于運河的改道,十二圩水上運輸發達,來往商人聚集在繁華的碼頭,十二圩立時成為各省人士雜處際會之地。”韋明鏵表示,“該地圖上出現‘十二圩’的標注,足見這里昔日的繁華。”
據了解,十二圩作為鹽運中轉站,曾經繁盛一時。但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清朝后期運河改道后,這里逐漸衰敗,最終變為一個寂寞的小鎮。如今,我們只能面對地圖想象當年的繁盛之景。“運河能給周邊小鎮帶來發展的機遇,也能讓其迅速衰落。當所有繁華落盡,留下的只是歷史,留待后人的探訪與追尋。”(原標題:揚州十二圩清末成鹽漕運要道 被稱江北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