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紙藝人正在為自己的作品著色。蔚縣剪紙工藝過程有六道工序,分別是畫、訂、浸、刻、染、包。

在河北、山西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有著過年貼窗花的習俗。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習慣,是蔚縣剪紙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周志旺正在制作傳統剪紙圖案。蔚縣剪紙之所以有名,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技術。以陰刻為主,全國僅此一處。在剪紙上如果是去面留線為陽,如果去線留面則為陰,相對而言,陰刻更有難度。

曾經熱鬧非凡的“中國剪紙第一街”,近來生意冷清,稍顯蕭條。

剪紙元素遍布蔚縣暖泉古鎮。近年蔚縣剪紙逐步產業化,傳統的剪紙技藝正面臨機器剪紙、電腦剪紙帶來的沖擊。

暖泉古鎮的老郵電所里,老工人正在給印著蔚縣剪紙圖案的明信片上蓋郵戳。
本報記者 胡克非/文 陳 曦/圖
周志旺今年54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南張莊村的村民,也是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周志旺的童年是伴隨剪紙度過的。那時家里的大人們已經靠剪紙來養家了,每天晚上放學回家做完作業以后,父母就會把一疊沒有完成的半成品交給他。與其說是學習手藝,不如說是幫家里分擔活計,也正是如此,周志旺練就了一把好手藝。現如今,老周開了一家剪紙工作室,和妻子一起帶著幾個徒弟,忙活著剪紙生意。
蔚縣剪紙與其他剪紙不同之處在于,蔚縣剪紙由窗花和配飾轉化而來,工藝從傳統的“剪”演化成“刻”,題材也從傳統吉祥圖案發展到現在多樣豐富的內容。南張莊村是遠近聞名的剪紙村,家家戶戶都以剪紙為生。
說到蔚縣剪紙的工藝,老周來了精神。“蔚縣剪紙有著‘三分工、七分染’的說法。我們村曾經有個剪紙工廠,我是工廠里剪紙技術的負責人,我媳婦是染色技術的負責人。剛進廠子的時候,我倆還沒有談對象,后來因為都從事這門藝術,并且互相認可對方的手藝,慢慢就成了兩口子。”說到這里,老周把愛人周淑清拉了過來。周淑清說,蔚縣剪紙的生命力就在于用色大膽且濃艷,蔚縣在古代一直是農耕和游牧的交界地,長期與少數民族接觸,而少數民族在繪畫服飾上喜歡用對比強烈的顏色,這影響并滲透到蔚縣人對剪紙藝術的理解和表達上。
隨著蔚縣剪紙不斷被外界所熟悉,蔚縣剪紙也逐漸走向更廣闊的平臺。老周曾接到北京奧運會組委會的委托,將福娃造型轉為剪紙藝術,老周在北京奧運會前趕制了2008套。不僅如此,在中央近來推廣的中國夢系列城市公益廣告中,老周的剪紙也位列其中。也正是因為蔚縣剪紙知名度的提高,當地近年來從事剪紙的人們也慢慢多了起來。“幾年前,我們村家家開店賣剪紙,訂單多得做不過來。”老周回憶,那個時候逢年過節,蔚縣剪紙常被人們作為重要禮品饋贈親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訂單都非常多。
隨著訂單的增長和生意的好轉,一些年輕的剪紙人開始采用機器批量生產。機器剪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呆板且沒有靈氣,但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在銷售價格上有優勢,這在老周看來是萬萬不可取的。老周拿出一個自己正在制作的戲曲臉譜造型剪紙,條條髯須細如發絲,雖然細卻并不完全一致,刀法上的變化讓胡子仿佛隨風飄揚,而機器是決然做不出類似效果的。
老周說:“哪怕一張剪紙賣不出去,也不會用機器來做。”
雖然生意冷清了許多,蔚縣人卻不改對剪紙的熱愛,在距離南張莊村10公里的旅游區暖泉古鎮西古堡中,蔚縣剪紙依然是招攬游人的法寶。藝人們在窗前慢慢操著刀,門是敞開的,隨便可以走進觀看,多數剪紙人會抬頭沖你笑笑,然后羞澀地把頭埋向那一抹艷麗的色彩中。
作為游人,很容易被剪紙人這種專注所吸引,不由就會看得出了神。在這遠離大城市的鄉村中,有這樣一種藝術安安靜靜地存放著,隨著刻刀一點一點雕出,既不能著急也不能松懈,仿佛時光也就這樣一絲絲地劃過刀尖。
也許剪紙人永遠不會一夜暴富,也正是如此,在時光的流逝中,會慢慢浮現剪紙人的理想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