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高鳳蓮:剪紙,用樸實的辦法表達最想表達的

2014/5/21 15:47:57 點擊數: 【字體:

高鳳蓮:剪紙,用樸實的辦法表達最想表達的

黃河人家 312×146厘米 2009年 高鳳蓮
 
高鳳蓮:剪紙,用樸實的辦法表達最想表達的

抓髻娃娃 20×32.5厘米 2009年 高鳳蓮
 
高鳳蓮:剪紙,用樸實的辦法表達最想表達的



    人物名片

    高鳳蓮,1936年生于陜西延川,農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先后獲得國內外各類剪紙大獎超過50項。

    “拉手手親口口,咱們倆個圪嶗里走……”一首首帶著濃郁陜北風情的曲調在中國美術館的大廳中回蕩,而歌聲中的動人故事也隨之躍然紙上,“大河之魂——高鳳蓮三代剪紙藝術展”開幕式上,高鳳蓮祖孫三代用邊剪邊唱的方式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她們的炕頭上、場院中、山坡上。“厚土”“鄉情”“傳承”三個篇章,集中展出了高鳳蓮祖孫三代的百余幅精彩佳作。一幅長約10米、用33張紅紙拼剪而成的巨幅剪紙《黃河魂》令觀眾們紛紛駐足。如此大尺幅的剪紙作品,如果沒有特別熟練的技藝和造型把控能力是很難完成的。“大氣磅礴,真是太震撼了!”一位年輕時在陜北插過隊的剪紙愛好者說。    剪紙是自己的事,心里有了才剪

    高鳳蓮出生在陜北延川縣高家圪臺村,5歲時開始剪紙,村里許多閨女出嫁時的枕頭頂、襪底、手帕的圖案都要她剪。白天勞動,晚上她在煤油燈下剪窗花、剪門神,方圓幾十里,家家戶戶都貼著她剪的窗花。

    1989年,高鳳蓮在延川縣文化館干部馮山云的推薦下參加了延安地區文化館、藝術館組織的剪紙學習班,其他學員大多剪得很快,但在高鳳蓮看來,她們都剪得簡單粗糙,沒什么情趣。她3天只剪了6幅。在馮山云的指導和鼓勵下,連夜完成了作品,并在延安市首屆剪紙藝術電視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從此,高鳳蓮打開了剪紙藝術之門。

    1995年,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的邀請,高鳳蓮參加了世婦會期間舉辦的民間藝術展。她用6張大紅紙拼剪成的《牌樓》占了展覽室中最大的一個展廳。靳之林回憶《牌樓》的創作時說:“當時布展十分緊迫,高鳳蓮根本沒去過天安門,但她認為有門必有門神,而且她祖上出過大官,家中的牌坊上就有二龍戲珠和獅子的紋樣,這些內容和天安門牌樓上的紋樣類似,高鳳蓮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個人才華剪了三天三夜,按期完成了作品,參觀的人把展廳擠得水泄不通。”

    高鳳蓮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天生具有藝術的直覺,剪紙作品滲透著強大的生命意識。例如,她的剪紙作品《扣碗》,兩碗相扣,中間是一只鳥和一條魚,預示著天地合一、陰陽相交的意思。她用剪刀創作的虎和馬,不是對自然形態的虎和馬的模仿,而是大膽地突破了四條腿向下的自然形態,把四條腿伸向旋轉的四方。為什么把四條腿旋轉起來?高鳳蓮說:“這是飛虎和飛馬,是從天上下來的。”這種表現手法是她獨有的。

    高鳳蓮在生活中屬于“仰頭婆姨”,手腳勤快,剪花針線活好。她擔任村里領導,從民兵連長到婦女主任直到村支部書記。她是全村秧歌隊的“傘頭”,村里辦喜事時常常被人爭搶請去主持“結發上頭”,她還張羅著建成了“高鳳蓮剪紙藝術館”,并且請綏德漢墓畫像石創造者的傳承人,將自己的剪紙拓在石板上。

    劉潔瓊是高鳳蓮的小女兒,初學剪紙時常向母親請教,但母親總說:“剪紙任你擺來擺去,擺的勁越大越好,顯得會動,有活氣;不會動,死挺挺的,怎能活泛?剪紙是自己的事,心里有了才剪。”從第二代劉潔瓊和第三代樊蓉蓉的剪紙中,能看到高鳳蓮家族剪紙的傳承和個性化的創造。

    “一家幾代人都會剪紙,那么剪紙就是一種文化,有了文化就有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改變家族,很多剪紙藝人一談剪紙就說到構思、構圖,高鳳蓮從來不說這些,剪紙就是生命、生存的故事。”馮山云說。

    產業化對民間藝術的誤導

    “高鳳蓮祖孫三代的剪紙雖然是非常典型的個案研究,但這種母系的自然傳承在民間其實非常脆弱,比如民間刺繡在中原地區已近消失了,目前只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原中國民間美術部副研究員馬立明說。

    靳之林說:“1978年我在延安地區的文化館工作時,我們組織了全區13 個縣市的民間剪紙大普查,農村婦女大都會剪紙。1997年我重回陜北后,再次組織民間剪紙大普查,延川約3萬婦女中,仍然有1.5萬人會剪紙。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入,農村婦女放下剪刀,一夜之間如雨打梨花落,窗花從窯窗上消失了。”

    究其原因,靳之林認為,一方面是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審美方式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群體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民間剪紙作為活態的群體文化現象和藝術形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不是因為它是‘絕活兒’,而是它背后的民族精神和群體文化。國家的本源文化不能斷裂,否則文化基因就沒了,我并不希望這樣的民間剪紙進入博物館,更重要的是要活態的、群體文化的傳承。傳承不是剪紙技藝的傳承,而是民族精神的傳承。”

    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高家三代人深厚的剪紙傳承淵源以及作為民間勞動者所體現出的巨大創造能量,代表了這個時代我們民間文化真正的中國夢,就是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語言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近年來,在全國提倡產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地的剪紙產業鏈逐漸形成,比如,旬邑縣把庫淑蘭的剪紙發展為產業線,很多人模仿庫淑蘭的剪紙賣錢。“這非但不是傳承,還是對民間藝術嚴重的誤導。”喬曉光說。

    剪紙藝術的商品化使得剪紙藝人們更愿意模仿古畫、名畫、裝飾畫、書法,有的甚至達到了照片的逼真效果。“從技法上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新探索,但對像‘大河之魂’這樣的民間剪紙的原創性是一種傷害。這次展覽原創性極為鮮明,思想內容極為中國化,對當前剪紙界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連海說。

    多次策劃大型剪紙展的清華美院教授趙玉亮也表示,現今的剪紙作品多向繪畫發展,很多剪紙作者把照片拍好,把黑白關系弄清就開始剪了,甚至用上國畫中線描的方法,像高鳳蓮這樣,作品沒有焦點圖式,沒有嚴格的解剖比例,用剪紙最樸實的辦法表達想要表達的一切,太少了。

    高鳳蓮和齊白石沒有區別

    8年前為了拍攝電視片《發現民間》,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紀錄片學者和制作人張同道曾住在高鳳蓮家。在他看來,高鳳蓮的藝術是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而且,高鳳蓮剪紙是生活的藝術,不是為了賺錢出名,這和文人的藝術很不相同。

    張同道認為,中國的藝術從民間汲取營養的傳統“五四”以后遭到破壞,新詩就是一個例子。“我是學文學的,專門搞現代派,以為寫的讓人看得懂那就不是藝術了,后來看到高鳳蓮的剪紙,覺得無知不過如此,我發現自己研究和創作的東西和這個民族絕大多數人沒有關系,人們根本沒興趣看。文人顧影自憐,把藝術給做小了。”

    為什么要把窗花剪得那么紅火,把布貼畫做得那么有色彩,因為冬天的陜北一片黃土,這是用豐富的心靈世界來對抗自然的蕭索。“從藝術的角度講,高鳳蓮已經把剪紙作為表達生命的一種方式,她的剪紙一看就知道,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符號系統和表達主題,齊白石也是這樣。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鳳蓮和齊白石沒有區別,都是藝術大師。”張同道說。

    談到民間藝術家的個人身份問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姜哲說:“民間藝術家身份實際處于一種較為分裂的尷尬狀態。一方面他們的藝術被社會公認,另一方面,他們的個人藝術創作處于一種被支配的不公平的境地。”姜哲認為,民間藝術主體的生態鏈瀕臨斷裂,這種狀況只能誕生出少數像高鳳蓮這樣的天才民間藝術大師,未來民間藝術的人才培養仍有很大問題。“我更愿意把民間藝術從美術的分裂形態中獨立出來,把它和水墨精神等藝術樣式同等看待。”

    記者獲悉,“大河之魂——高鳳蓮三代剪紙藝術展”被納入“二十世紀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專項計劃”。據馬立明介紹,上世紀90年代高鳳蓮的布貼畫在中央美院展出,中國美術館收藏了作品《門神》,2000年收藏了《陜北風情》,中國美術館收藏剪紙作品約1.6萬件,其中大部分以黃河流域的20個省市為主,名家代表作的集中收藏還沒有。像黃河上游甘肅的祁秀梅,陜西的庫淑蘭、蘇蘭花,這些人都是上世紀20年代出生,本世紀初相繼過世。高鳳蓮剪紙的專項收藏彌補了中國美術館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本報記者  李亦奕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5-2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