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史前文化目前的考古發現中,有兩條獨木舟,一條來自跨湖橋遺址,8000歲;還有一條來自良渚茅山遺址,5000歲。
在這中間的3000年里,舟的發現卻是一片空白。于是,在十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余姚田螺山遺址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一直在找舟,他們陸續發現了30多件各種形態的木槳,但獨木舟卻一直沒有出現。
然而,在正在進行的收尾工作中,意外有了新發現——一葉扁舟,從泥土里露出了尖尖角。
這次發現的是迷你獨木舟,只是一個模型,不能在生活中實際使用。但意義卻很重大——模型都有了,難道還會沒有獨木舟嗎?
|
這個獨木舟模型,不僅填補了這3000年的空白,浙江史前文化也算集齊了三舟。而且,這個模型器做工細膩,十分講究,從中可以看到老祖宗的智慧。
在這里,這個模型器要給大家說說自己的故事,而記者也采訪了相關考古人員,給小舟做一個補白。
自述:
整段圓木雕琢,半本雜志大小
跟大家say hi之前,我只想含淚先大喊一句:你們終于發現我了,嗚嗚嗚……
在田螺山這個小盆地的最深處,我躲了7000年,你說容易嗎?
容我喝口水,給大家秀秀苗條的身材先。
我長35厘米,寬近10厘米,高也在10厘米左右。我可沒有小肚腩,小腹收緊,凹進去的船艙長25厘米,大家可以坐在我的肚子里歇腳聊天。
你沒看錯,都是厘米,你們看的時尚雜志豎的對折一下,就是我的大小了。所以,我只是一個可以放在桌上把玩的模型器。
但是,就因為發現了我,才更能說明我娘家人造舟是多么認真靠譜。
就算是我這樣的小模特,也得真槍實彈地打磨,你看看我,全身是用整段圓木雕鑿而成的,可結實了,所以,你們剛剛把我挖出來時,一點都沒壞。
解讀:
獨木舟已經批量生產
從這個模型器可以看出,作為田螺山人出門的主要交通工具,獨木舟不是憑空想想做出來的,得事先算好比例,打個模子,然后批量生產。
這個模型器是用什么木料做的,現在還不知道,需要之后繼續研究,但做工很細膩,保存非常完整。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發現的浙江省內距今最早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歷史遺存。而獨木舟對海洋文化影響非常大,現代船只建造還以它為樣板。
獨木舟作為大型交通用具,制作復雜,當時的人們非常珍惜,除非是壞了需要修理,或者擱淺,才會把它留在原地。否則,逃難、搬家、遷徙時,一定把它一起帶走。
而從現在的田螺山遺址可以發現,這里曾經遭受水災,還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我們推測,當時人們逃難時,把獨木舟作為重要工具帶走了,所以,這里才一直沒有發現真正的獨木舟。
自述:
頭尖腳方,很講究
估計很多人還在小看我吧,因為你們知道,我有一個大哥,一個小弟,都很牛掰,比我的存在意義大很多。
跨湖橋哥哥有個尊稱:中華第一舟。沒錯,作為行內元老,他是迄今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距今8000年左右。而弟弟茅山,雖然比我小2000歲左右,但他從小發育好,全長7.35米、最寬0.45米,是國內出土的小伙伴里,最長、最完整的史前獨木舟。
雖然媽媽教育我不要攀比,但是,既然我被發現了,不能沉默,我也要為娘家人爭口氣。
我不太在乎那些好聽的名頭,更注重內在修養。
大哥有點遺憾,被你們發現時,頭部已經破損,腳是又尖又方的,很難判斷形狀。至于小弟,兩頭都是尖尖角,簡單粗暴。
你再仔細看看我,頭尖,腳方,這是講究。講究什么?哼,不告訴你。
解讀:
上下船更為方便
這個模型雖小,但和我們現在的獨木舟很像,是比較成熟的船體形態。尤其是船尾近方形,說明田螺山人已經考慮到靠岸時,人們上下船如何更方便,這顯然已經脫離了獨木舟原始的形態。
像茅山遺址的獨木舟,兩頭是尖的,雖然年代比田螺山晚,反而有點“倒退”,仍然是原始的形態。
這樣成熟的造型,為我們研究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交通工具的制造,尤其是近海捕魚的航海技術,提供了資料。
田螺山遺址的這個古村落靠近海邊,出土了大大小小的魚骨、魚刺、鯊魚牙齒材質的裝飾品,還有木槳、供船停泊的古埠頭等等,這些遺物都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此外,我們還發現了數萬顆魚骨,都是淡水魚的骨頭,基本有4種:鯽魚、汪刺魚、鯉魚、黑魚。而這種獨木舟造型,捕魚更方便,充分保證了古人舌尖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