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些小人跳進跳出的好好玩啊!”6歲的王璐指著舞臺上熱鬧的場景開心地說。“跳進跳出的小人叫小木偶。這是蒼南單檔布袋戲,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王璐媽媽耐心地為女兒解釋。舞臺上有一座可由一個人挑著走的小戲臺,內坐一名藝人,手、腳、嘴巴并用,操縱著數十個小木偶并演奏樂器。“這一獨特的表演形式在民間流傳數百年,現(xiàn)在全國同類藝術中已極為罕見,堪稱中國木偶戲的活化石。”浙江省蒼南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慶泛說。
5月27日晚,在海寧大腳板樂園,由浙江省文化廳、浙江日報社、浙江廣電集團、浙江省新生代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主辦的第九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暨“浙江好腔調”傳統(tǒng)戲劇展演之“皮影戲說”“木偶情緣”進行了首場演出。這兩個主題的展演分設海寧皮影戲專場、泰順木偶戲專場、麗水提線木偶戲專場等11個專場。
在人頭攢動的舞臺前,點鼓聲聲、鑼鈸鳴響,皮影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正酣,色彩古樸的皮影人像纖毫畢見地映射在幕布上,逗得臺下的小朋友不時發(fā)出開懷的笑聲。在舞臺背后,75歲的海寧皮影戲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坤榮正帶領徒弟們揮舞手中小皮人,“打”得好不熱鬧。18歲就拜師學藝的張坤榮深愛皮影這一行當,他說:“皮影戲表演要充滿感情,要深入進角色里面去,這樣才能吸引觀眾。”
皮影戲起源于西漢,“靖康之變”宋室南遷后,皮影戲在杭州(臨安)興起,當時的海寧率先出現(xiàn)皮影戲演出,且在演出時將海寧民間曲調“阿拉腔”收入戲中,形成具有海寧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表演。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2011年底,海寧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海寧江南皮影藝術團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海寧皮影藝術團有限公司)成立,經多年努力,已恢復傳統(tǒng)劇目20多部,排練童話劇6部、神話劇10余部,年接待觀眾幾十萬人次,并先后在海寧中國皮革城、嘉興月河街景區(qū)、海寧鹽官觀潮景區(qū)定點演出。”海寧皮影藝術團有限公司團長沈鳳娟說。
浙江的傳統(tǒng)戲劇形態(tài)豐富多樣。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戲劇項目56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戲劇項目24項。然而,皮影戲、提線木偶、布袋木偶等傀儡戲的生存堪憂。藝人老弱病殘、后繼乏人與市場萎縮,是困擾皮影戲與木偶戲發(fā)展的瓶頸。正如岱山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邱宏方所言:“主要的觀眾群是老人與孩子,民間演出市場難找。傳承人表演水平雖好,但缺乏經營頭腦。”安吉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周曾輝也表示,安吉項家皮影戲2008年至今找不到傳承人,也沒有市場,危機重重。
2013年7月19日,浙江省文化廳會同浙江省新生代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啟動了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簽署了共同扶持瀕危劇種保護傳承的合作框架協(xié)議,確定雙方合作期限先定3年。其中,浙江省新生代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出資360萬元(2013年100萬元,2014年100萬元,2015年160萬元),用于瀕危劇種保護。此后,浙江省文化廳積極推進非遺數字化建設,公布了12個非遺數字化試點縣,重點對傳統(tǒng)戲劇等瀕危項目進行多媒體搶救性記錄,并著力征集瀕危劇種各類資料。目前,各地已拍攝和整理瀕危劇種錄像片和傳承人口述史1200多件。例如海寧已拍攝皮影戲劇目錄像資料70多件,平陽木偶戲已錄制劇目資料60多件。
“我們計劃通過3年努力,使全省瀕危劇種全面恢復和活躍,煥發(fā)生機活力。”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淼告訴記者。6月下旬之前,“浙江好腔調”將舉辦“亂彈正傳”“目連傳奇”“灘簧悠揚”“高腔遏云”等10個專場展演活動。同時,從婺劇、新昌調腔、永嘉亂彈三個戲劇現(xiàn)狀等角度進行分析論證,為傳統(tǒng)戲劇的保護傳承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