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整合非遺保護的社會資源
2014/6/6 14:46: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湖南非遺保護工作呈現出良好態勢。國家、省、市、縣級名錄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傳承機制初步建立,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非遺展示和傳習建設逐步展開。湖南所推出的一系列非遺保護新舉措,為整合全省非遺資源、指導全省各級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保護工作、聯絡社會各界熱心非遺保護的人士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科學整合社會資源促進非遺保護效果明顯。 “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是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本源性的一種意識覺醒,是一種回歸傳統的實踐行動,是更好地保障優秀傳統文化永續傳承的一股強大的正能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活態文化。各社會群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使薪火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得到創新,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在湖南有許多成功的事例。如江永女書、隆回花瑤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已不再是代表性傳承人一己之力的苦苦堅守,而是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資助。他們通過宣傳發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傳承,努力拓展社會各界支持保護的渠道、平臺和方式。熱心參與非遺保護的社會主體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企業單位、社會團體、民營企業主、海內外熱心人士、民間藝人等。實踐證明,面對龐大的非遺保護任務,單靠公共財政投入難以適應保護事業的需要,社會資源是公共財力的重要補充。
在充分利用好非遺保護社會力量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科學地整合和規范好這些社會資源,形成科學管理體制和良好高效的運營機制,建立好扶持和激勵機制。首先,政府應遵循市場規律要求,依法管理,規范運營,提升社會力量保護非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構建好資源保護體系,建立好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通過設立保護項目名錄,使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同時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非遺傳承機制。組織和引導社會力量,對傳統文化中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項目開展研究,開辟非遺有效發掘利用的途徑。要運用先進、科學的保護方法,將普查、收集、整理的非遺項目保存和保護起來,并采用數字化展示手段,結合實體模型、專題展覽和現場制作表演等形式,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有條件的要構建非遺產業運作體系,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強與旅游、外貿、會展等相結合,開發生產具有非遺特色的服飾、飲食、紀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間文化產品基地,讓文化保護“企業化”,以力爭保護和發展雙贏。
我們還要構建起非遺教育傳承體系。要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對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廣泛吸納有關學術機構、社會團體共同開展非遺保護的課題研究。積極搭建非遺的宣傳、交流平臺。充分挖掘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潛力,廣泛開展群眾非遺文化普及活動,充分利用民間力量把傳承和發展工作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