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魅力,首先在于它蘊含著古都的歷史、文化,可謂內蘊豐富的人文化石。
隨意在胡同行走,除了王府雄踞路北的寬闊街巷外,司空見慣的尋常小巷同樣給人以滄桑感:
一面舊墻,老態龍鐘,墻皮剝落,裸露出碩大的厚磚,磚頭間凝固著堅硬如石的白灰。這磚和灰,系一二百年前所制;數不清的家門口豎著一對門墩兒。有方形,有圓形。方的代表硯臺,圓的象征戰鼓,由此可以推知,主人先輩喜文還是尚武;門楣上方的整塊磚雕,鐫刻著細巧的花鳥圖案,古老而神秘的吉祥“密碼”寄寓其中;胡同口的墻上,時或瞥見數個小龕,排成一行,向里探望,發現躺著個小鐵環——它訴說著:此地昔日乃繁華“超市”,圓環是商販、顧客拴牲口的……
更有意趣的是,走過歷史人物故居,環顧四周,能逼真地想見當年名士身影——
踏入宣武區狹窄的南半截胡同,眼前不禁浮現出,譚嗣同從路西住所出來,往胡同南口走去時,步履堅毅的神態;行至東城區逼仄的吉安所左巷,仿佛望見青年毛澤東從路東小宅走出,掩上院門,匆匆向紅樓步行時高高的背影;穿越東四八條,腦際會呈現葉圣陶先生輕輕開門送客時,和藹可親的笑容……
或者,聽到塵封歲月的聲響——
來到阜成門內西三條,仿佛聽到魯迅跟來訪學生娓娓而談的紹興鄉音;走到豐富胡同,似聞老舍與文化界朋友聚談時爽朗的笑聲;雨中佇立西城文華胡同,李大釗借風雨聲掩護,彈奏風琴,帶孩子們酣唱的革命歌曲猶如在耳……
北京胡同的魅力,還在于它活生生地映現著古都“草根”的日子與性格:
夏天,能瞅見推自行車,串胡同賣蟈蟈的;冬天,則瞧見蹬三輪叫賣引火煤的;無論何季,都能遇見胡同口賣烤白薯的……
在小胡同攤點吃早餐,能品嘗到地道“京味兒”:豆汁兒,面茶,麻醬火燒,兩樣兒(豆泡兒加豆面丸子),皆為老北京美食。在露天方桌旁坐下,慢慢吸吮面茶,回蕩在左近的,是“您”不絕于耳的京腔京韻。
平淡無奇卻宛如一幅風俗畫的胡同小景,折射出京兆人世代承襲的秉性:
——盛夏,胡同深處的大樹旁,下馬石上,蹲著個漢子,端只大碗,呼哧呼哧地吃炸醬面,不時咔嚓咬一口黃瓜;
——一個爺們兒,拎著罩藍布的鳥籠在胡同悠閑踱步,或緩緩地騎輛小三輪兒,上頭擱著五六只鳥籠;
——胡同口,兩人對弈象棋,幾人甚至十幾人默默圍觀,半晌,一語不聞。忽然“啪”的一聲棋子落下……
胡同風情濃郁的畫面,透露出京師子民從遙遠的帝都時代因襲而來,且根植坊間的爽快、悠然自得與知足常樂的性情……
胡同的魅力又在于,巧妙地將傳統事物與時代新潮自然無痕地融合起來:
三輪兒不用作交通工具了,拿來搞“胡同游”,帶領外國游客穿梭于古樸逼仄的幽幽深巷;四合院“老邁”了,修葺一新,變作古香古色的餐廳或賓館;庭院沒地兒養花了,在胡同墻根兒建起一串亮麗花池,不光賞心悅目,還“迫使”轎車單側停泊,堵車的巷子又暢通了……
世居窄巷的人們,歷經滄桑,或許對此習焉不察。對他們而言,胡同的魅力,源自平凡生活中那些真實的點滴感受:
只要在胡同里騎車,后座東西滑下來,立馬聽見:“嘿,掉東西嘍!”隆冬疾風,吹落帽子,下車去撿,耳畔往往有人提醒:“帽檐兒朝后戴,就不掉了。”見一家門口的信箱挺大,也想做一個。正端詳,主人出來,笑嘻嘻地說:“特好使。您要有料,我幫您做……”臘八節,偶從胡同活動室路過,顧眄其間,幾個年輕人正給蒼顏皓首盛粥,遞熟食,讀健身常識和有趣故事,一個個老人臉上漾出由衷的笑容……
此類芝麻綠豆大的事兒,訪古的游客看不見,卻溫煦地浸潤著深巷街坊的心田,喚起久居閭巷的人們遷離時對胡同的無盡回憶和深切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