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悠悠千載 訴說上海氣質——“申城尋蹤——上海考古大展”掠影

2014/7/3 11:07:30 點擊數: 【字體:

 

悠悠千載 訴說上海氣質——“申城尋蹤——上海考古大展”掠影

 神人獸面紋玉琮 資料圖片

悠悠千載 訴說上海氣質——“申城尋蹤——上海考古大展”掠影

嵌福祿壽喜盒銅寶珠內膽 資料圖片

  上海是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很多人眼中,上海只是在近100年才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的。然而考古發現證明,上海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申城尋蹤——上海考古大展”用出土文物彌補文獻史料的缺失,還原出一個老上海的故事。展覽匯集了上海地區歷年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從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從何而來。

  上海的歷史有多遠

  記者隨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步入位于上海博物館一樓的第一展廳,迎面便是“上海第一人”。2004年,上海市青浦區崧澤遺址出土了馬家浜文化人頭骨。這具距今約6000年,保存相對完整的頭骨成為研究上海最早先民體質特征的最重要材料。宋建告訴記者,“上海第一人”不僅是個體的表述,更代表了迄今發現最早的上海先民、上海最老的先祖,也就回答了“上海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人居住”這一問題。

  從考古發掘來看,這些上海最早先民的生活豐富多彩,他們開墾土地,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一個直觀而有趣的表現則在于烹調方法的多樣。可煮,出土器物中有陶釜;可烤,出土的陶爐箅,呈長方形,兩側有耳,中間有爐條,頗似今天的燒烤架,這種單獨成器的爐箅以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最早,是上海早期先民的新發明;可蒸,眼前的一個陶甗,內有隔檔,旁邊還有小巧的注水孔,便于加水和觀察水位,顯然是當時設計精良的高級蒸鍋。

  宋建告訴記者,第一展廳以“文明之光”命名,集中展現了上海史前文明的起源、發展和傳承。良渚文化是上海乃至長江三角洲地區史前文明的高峰,在青浦區福泉山遺址,目前已經發現兩處良渚文化權貴墓地,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象牙器、陶器等,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

  上海考古工作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以往只對某一考古遺址的發現作過展出,這次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上海考古成果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令人興奮。”宋建說。

  一個小縣城如何發展起來

  “上海的城鎮發展離不開水。”宋建說,廣富林遺址代表上海形成了城鎮的雛形,青龍鎮的發現則代表了城鎮的發展階段。唐代青龍港的繁榮,使得重要貿易港口帶動城鎮的發展。其后吳淞江、黃浦江“江浦合流”,才有了老城廂的發展,此時已是明清時期。

  展覽的第二展廳為“城鎮之路”,重建了古代上海隨著吳淞江、黃浦江兩大水系變遷的城鎮發展歷程。

  宋建指著展柜中的青銅禮器告訴記者,近年來,松江區廣富林遺址發現了多件春秋時期青銅禮器,有青銅尊、青銅鼎等,也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的石范和陶范,還有其他與宗教禮儀活動有關的文物如卜甲。此外,廣富林遺址中發現了許多漢代的地磚、瓦當等大型建筑的構件。這些繩紋企口地磚,紋飾、做法以及凸出來的榫卯結構都與漢代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中央官署鋪設的地磚相同。“這說明廣富林時期已經有了官署,上海的城鎮雛形開始出現。這些發現為了解上海早期的城鎮形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宋建說。

  青龍鎮是上海唐宋時期主要的港口市鎮。近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鑄造作坊、房屋建筑、水井等遺跡,也出土了大量來自各地的陶瓷器。此次展覽展出的修復后的褐釉腰鼓,以及長沙窯貼花執壺等,都可想見當時市鎮的繁華一景。

  而位于上海普陀區的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是位于上海市區的另一個重要遺址,它保存比較完好,是研究中國水利史和吳淞江變遷的重要證據。展覽還特別設計布置了主持志丹苑水閘修建的任仁發家族墓葬、提議修筑并捐建上海城墻的顧從禮家族墓葬,以及修建豫園作為私家花園的潘氏家族相關文物,從不同角度講述上海城鎮的變遷故事。

  海納百川的城市氣質從何而來

  展覽的第三展廳為“古塔遺珍”。上海至今尚保存唐宋元明清古塔13座,集中在上海的西部地區,這和上海城鎮的發展一致。此次展覽選擇上海古塔地宮、天宮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使觀眾能在塔影秘寶佛光中領悟城鎮興起過程中的文化升華。最為精彩的當屬圓應塔塔頂的“寶葫蘆”中保存的嵌福祿壽喜盒銅寶珠內膽。

  “一個人沒有了記憶,就會迷茫,一個城市更不能拋棄自己的歷史。”宋建說,與恢宏的北京、渾厚的西安等城市文化不同,上海文化中蘊含精致、開放等獨特氣質,這種氣質遺存在她的歷史文脈之中。

  宋建帶著記者瀏覽了馬橋文化的幾件展品,比如一件硬紋陶,明顯可以看出南方文化的影響,很有可能是浙閩贛區域的一支。而同時期的另一件陶鬶,則有清晰的北方龍山文化的痕跡。在宋建看來,這意味著當時的上海已處于南來北往、海納百川的文明環境,而且呈現出人群來源多、時間不固定的特點,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也代表了當時文明發展的區域特征,當時中國文明集中在北方的夏商王朝,南方則走上了另一種發展道路。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集中展示,為公眾直觀構建出上海古代文明起源、發展的歷程,進而理解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形成的歷史之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7-0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