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復興之路

2014/7/11 11:09:14 點擊數: 【字體:


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復興之路

趙又民老人在制作陶瓦 洪燁 攝
 
湖北管窯:被遺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復興之路

以窯煙技術制作的松鶴長青瓶 洪燁 攝

  管窯鎮位于湖北蘄春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窯州”之美稱。環繞當地赤西湖畔的管家窯、李家窯、蘆家窯及崗頭磯等,統稱為“管窯”。

  記者近日走進了這座千年古陶都探訪,老窯廠里留下的只有幾位老藝人以及破磚爛瓦,但龍窯里的窯火從未因歷史的變幻而熄滅。

  曾經的“黃金年代”

  管窯鎮水路交通便利,加上當地盛產制陶所需的黃膠泥,自古以來,村民大都以制陶為生,村子均以姓氏為陶窯名,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從業人員。

  新中國成立后,蘄春縣政府組建嵐頭磯工藝陶器廠、管窯陶器廠、李窯陶器廠、蘆窯陶器廠為現在陶器的主要生產地。

  據管窯陶器廠廠長何良發介紹,手工拉胚是管窯制陶工藝的代表,其技術含金量高,勞動強度大,盤制出來的產品密度大,滲水量小。另外,管窯的刻劃工藝,以復雜的制陶技巧,吸取了眾多藝術元素。管窯手工制陶形成了“器形古樸厚重,刻劃簡潔生動,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的藝術特征。

  1987年,管窯鎮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陶器之鄉”,其產品先后有350多個品種,310多種花色問世,暢銷歐美、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6個省市。

  2007年,管窯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湖北省非文化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被遺忘的手工制陶之鄉

  走進有最早歷史記載的李家窯廠龍窯,180畝的廠區已被荒草掩埋,龍窯窯火早已奄奄一息,只有68歲的趙又民老人還在從祖輩傳下來的工作臺上以制陶瓦為生。

  老人告訴記者,祖輩世代制陶,他13歲就開始學習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由于制陶工藝復雜,必須從小開始學,已經沒有孩子愿意學這門手藝。廠里的能手們都去了沿海的窯廠打工,最高年收入能有20多萬元,而他在家做的工藝陶已無人問津,只有做些瓦片,一天可收入50多元。

  據了解,目前,在管窯鎮上的四家大型窯廠,只有一家還在運轉;七條古龍窯,只有三條還在奄奄一息。200多名老藝人堅守故里,2000多名工匠遠走他鄉,而掌握工藝精品陶制作技藝的老人已越來越少。

  千年古陶都的復興夢想

  “幾十年沒有人涉足的窯廠,終于有人來了,已經有十幾個小孩子回到廠里學陶藝了。”何良發笑著對記者說。

  2013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67歲的何良發二次創業,成立湖北明窯陶藝公司。一年間,何良發研制出多系列工藝陶精品,他創作的《編織紋陶盆》獲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展“國信·百花杯”金獎。目前,已有多家廠商前來尋求合作,公司也將引進設備,在當地紅旗崗建設陶藝小區,預計于今年10月量產。

  今年5日,湖北美術學院在管窯建立大學生陶藝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已有三所大學在洽談設立實習基地。

  何良發認為,一步一步建設好廠房,將在沿海窯廠打工的200多名國內頂尖工匠吸引回來,是復興管窯之路。

  據管窯鎮黨委書記吳華君透露,近年來,管窯鎮黨委、政府按照“保名窯、留名師、制名陶、爭名獎、引名校、建名企、創名市”的工作思路,對管窯傳統的手工技藝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管窯復興之路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2014-07-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