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政府在揚州召開的江蘇省大運河申遺工作總結會議上,如何以世界遺產標準保護好運河文化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家達成的一致共識是:有能力成功申遺,更要有能力保護好大運河這條母親河。
大運河申遺,江蘇立頭功
今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伍子胥為吳王夫差開邗溝,江蘇不僅是孕育大運河的搖籃,也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大運河申遺點段最多的省份。
省文物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8個地級市;全省有7個遺產區、6條河道、22處歷史遺存列入運河世界遺產名單,遺產點數量約占全線的40%,位居沿線各省市第一,其中揚州有瘦西湖、個園等10個遺產點入選,是全線列入遺產最多的遺產區。
在運河沿線省和直轄市中,江蘇率先完成保護規劃編制、率先制定運河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率先建成數字管理和監測預警平臺,自2010年以來我省共投入5000萬元用于制定保護規劃,并對大運河江蘇段沿線重點文物搶救,淮安總督清運公署遺址、揚州重寧寺、宿遷陳家祠堂、常州萬安橋、無錫大窯路窯址群和蘇州關稅司署舊址等遺產點成為各地最亮麗的名片。
國家文物局領導對江蘇的大運河申遺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江蘇是遺產點環境最優美、解說詞最具說服力、評估現場最具互動性,同時也是對居民生活干擾最小的省份,如果申遺成功,江蘇當居首功。
揚州數字監測平臺全國推廣
最豐富的遺產,也意味著最繁重的保護任務。大運河江蘇段列入世界遺產的河道長度占全線的1/3,遺產區面積將近全國的一半,為了清晰標識運河遺產的范圍,我省共設置安裝大運河江蘇段遺產解讀標志牌80塊、界樁1126塊,明確勾勒出運河遺產的界限。
而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揚州市開發了數字管理和預警監測平臺。揚州市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告訴記者,揚州市對大運河河道及沿河遺址、建筑、墓葬、水工遺存等32個遺產點設置了5大項176個小項指標,整合水利、住建、航運、氣象、環保和水文等30多個單位,采用人工巡查、儀器監測和在線視頻等手段進行監測預警,其中關于水質的監測每5分鐘就會上傳一次數據,確保對遺產點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測。目前這套監測系統已經推廣到全國27座城市、31個遺產地,只要有相應權限,在電腦和手機上即可實時監控大運河遺產安全狀況。
在會議上,省領導并不諱言“在舊城改造和重大工程建設時,有法不依的情況依然存在,文物及周邊保護環境遭損毀的事件時有發生”,并提出極為嚴格的保護要求,在保護區域內嚴格控制影響遺產本體和風貌的商業開發項目,對損害大運河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法查處。
申遺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
對運河遺產,什么是最好的保護?專家認為,將其融入城市發展戰略,成為地方最優質的文化資源,成為百姓身邊的景觀和生活的內容,古老的運河才會重現活力。
具體做法是:在保護傳承好的前提下,將價值突出,功能完善的遺產點辟為專項展示場所或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以運河遺產為主題,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現運河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娛樂休閑、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考古遺址展示是淮安的亮點。該市文物局副局長李倩告訴記者,淮安市清口樞紐遺址自南宋沿用至清代,其核心保護區和緩沖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整個申遺區達7萬平方公里,其中順黃壩遺址是明代“蓄清刷黃”國策的見證,即收窄堤壩抬高洪澤湖水位沖刷黃河淤泥,以保證漕運暢通;天妃壩則創造性地采用U字形河道,拉平黃河、淮河和大運河之間的水位差。對清口樞紐進行遺址展示,使享受現代工業文明的人們,了解農業社會中國人的天才創造。
而常州市則嘗試工業旅游模式,“運河五號”創意產業園利用原常州恒源暢廠、常州第五毛紡織廠、常州梳篦廠等工業遺存,加以改造和利用,在運河兩岸匯聚一批創意、動漫、攝影、美術、演藝和展覽等文化業態,融傳統與現代為一爐。
《大運河江蘇段保護規劃》的編制者、東南大學教授朱光亞表示,申遺成功當然值得高興,但申遺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我們要警惕打著保護利用的旗號,對運河遺產過度開發,使之成為地方領導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理念的“實驗場”。
對此,副省長曹衛星特別指出,省內有些運河沿線城市已經在制定開發和利用計劃,但前提是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切忌一哄而上,盲目開發、過度利用,保護好、傳承好運河文化遺產必須被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