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8日電(記者 孫亭文) 在新疆喀什老城區改造后的新房中,買買提艾力·蘇力旦依然采用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制作銅壺,一把銅壺標價1000元人民幣;生活在“高臺民居”里的吾買爾·艾力也傳承著祖先的手藝,精美的土陶吸引著無數游客。
在喀什市浩罕鄉克其克艾熱克村,許多女性村民正手工縫制傳統的維吾爾族小花帽,這批花帽是今年9月召開的第四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的訂單禮品。該村村委會聘請帕提古麗·艾則茲傳授村民如何在帽子上繡圖。她說,這樣一方面可讓更多的維吾爾族婦女學會花帽制作手藝,另一方面也讓村民賺更多的錢。
在新疆天山天池腳下,年過六旬的哈薩克族民眾哈勒木的妻子的工資每月2000元人民幣,其工作是為游客表演哈薩克族人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阿肯彈唱。“以前放牧轉場的時候,有很少的時間彈唱,但是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時間彈唱。”
哈勒木告訴中新社記者,妻子現在的彈唱技藝要超過自己了,因為她經常演唱,現在還帶有幾名哈薩克族徒弟。“這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很獨特,我們現在用阿肯彈唱來吸引很多游客,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政府對阿肯彈唱也很重視、保護它,肯定不會丟失的。”
在新疆生活的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在得到傳承和創新。“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并要把九只碗菜擺成每邊三豌的正方形,這樣無論從南北或東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這種宴席不僅擺法有講究,而且上菜時也有一定的規范程序。
在昌吉市回民小吃街上,經營餐館的馬福剛是新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馬學才的愛徒,年紀輕輕的他也開始收徒授藝。他說,自己制作“九碗三行子”已經有所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歷年來,新疆官方一直在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今年1月,新疆公布了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有79項,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
據悉,截至2014年1月,新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293項。同時,新疆也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新疆珍貴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
在更高層面,2013年2月,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新疆再添17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涉及民間文學、傳統舞蹈、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七個方面。
據新疆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負責人介紹,成為國家級傳承人后,每人每年獲中央財政撥發的10000元工作津貼。除此之外,新疆還會每年提供3600元的工作津貼,各地還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助,同時對傳承人開展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提供相應的幫助。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新疆官方從2012年開始,用8至10年的時間,收集、整理、精選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古語、柯爾克孜語、錫伯語等文字的文獻作品,以紙介質版和數字版兩種形式,編纂出版新疆自古以來至新中國成立之間的文獻作品,稱為《新疆文庫》。今年4月,首批26卷圖書已正式發行。
參與上述工作的柯爾克孜族著名學者馬克來克·玉買爾拜說:“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使我們這些專家學者在工作過程中備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