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這里是國家二級航道,最寬處270米,通行2000噸級的船舶不成問題”。在高郵鎮國寺塔附近,記者看到,作為淮揚運河主線的高郵段航道內船舶往來,運輸繁忙。高郵文廣新局遺產辦主任李國耀告訴記者,由于堤高、河寬,這里已經成為京杭運河的“黃金水道”。
而對于大運河申遺而言,高郵明清運河故道的重要性也同樣不容小覷。
“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這段湖道集中反應了大運河由湖道向河道轉變的動態過程,是了解大運河河湖關系的’活化石’。”據李國耀介紹,高郵湖曾是邗溝的重要通道,后因湖面風浪大,為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漸修筑分隔河湖的東西堤,明清運河故道逐步形成。
1956年大運河“裁直取彎”,在里運河東堤外另開新河,從鎮國寺塔到界首四里鋪為里運河東堤外新開,其余都保留了里運河東堤而拓寬的老河道。運河旁遺留的豐富文物遺存也是申遺的“加分項”:除國保盂城驛、省保鎮國寺塔之外,還有車邏壩、清水潭、南關壩舊址等水工遺存多處。2006年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正式成為國保大運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十幾年的申遺專家,面對“后申遺時代”如何保護運河故道這個“新課題”,李國耀說,還是希望借力于更多部門的齊心協作。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國家文物局也給高郵批了兩個新項目,而李國耀正在考慮打造“綠色故道”。“過去一些故道是給私人承包的,難免有臟、亂、差的情況,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統一規劃,小型風景帶正在慢慢成形,以后還將打造成休憩區,或是遺址公園等。”他告訴記者,未來的故道將會增添更多“綠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