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讓傳統民俗“涅槃”——蘇泊罕大草原用活態傳承“復活”文化風景

2014/8/15 17:11:48 點擊數: 【字體:

讓傳統民俗“涅槃”——蘇泊罕大草原用活態傳承“復活”文化風景

蘇泊罕大草原景區計劃建999座玫瑰氈包,讓游客體驗到傳統草原人的生活方式

讓傳統民俗“涅槃”——蘇泊罕大草原用活態傳承“復活”文化風景

 當地牧民在展示“捻毛繩”傳統民俗
 

    內蒙古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猶如一曲流動的旋律,讓人流連忘返。然而,這里的旅游產業還停留在“喝奶茶騎大馬”的觀光游時代,如何盤活這塊旅游地產?8月,蘇泊罕游牧文化活態博物館及鄂爾多斯非遺傳承保護示范基地的成立,喚醒了沉睡的草原文化,景區也因此打破人們對傳統草原游的概念,進入立體景區2.0時代。

    □□本報記者 孔德

    8月2日,蘇泊罕游牧文化活態博物館(以下簡稱“活態博物館”)及鄂爾多斯非遺傳承保護示范基地掛牌儀式在內蒙古蘇泊罕大草原啟動。與此同時,第二屆伊金霍洛鄂爾多斯婚禮文化旅游節(以下簡稱“婚禮文化節”)也拉開了序幕。由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東聯旅游集團主辦的這次活動,旨在突出“激情蘇泊罕·浪漫大草原”的旅游形象。東聯旅游集團黨委書記楊勇表示,活態博物館和非遺傳承保護示范基地加強了草原文化旅游體驗,而婚禮文化節更加親民、接地氣,豐富了旅游節慶活動的文化與形式,填補了草原文化旅游節慶的空白。

    “大景觀”概念突破單一格局

    蘇泊罕大草原以游牧文化為世人著稱,至今仍然留存有較為完整而鮮活的成吉思汗時代以來各個不同時期游牧民族文化和原住民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如13世紀的草原文化禮俗、蒙古汗國遺存的宮廷歌舞、與成吉思汗陵相呼應的祭祀現象、明清兩代鄂爾多斯部落文化的核心區域等。在發展文化旅游上,具有珍貴的資源和優勢。

    2014年初,鄂爾多斯博物館與東聯旅游集團聯合在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設立的鄂爾多斯博物館分館——活態博物館,以蘇泊罕大草原保存完整的游牧草原文化為主題、伊克昭盟352年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游牧休閑文化與草原度假旅游完美演繹為亮點,通過采訪當地居民、實地考察當地風土人情的形式,以文字、鏡頭真實記錄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文化等方面內容,重現傳統的蒙古游牧民族日出而牧、日落而歸的生活狀態。

    “擠牛奶、剪羊毛、搟大氈這些蒙古族傳統民俗活動都能在活態博物館中見到。”楊勇說,“這是一個沒有墻的博物館,主要展覽空間是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自然環境、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都是活態展品。活態博物館就是要將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統一起來,將旅游方式和文博收藏統一起來,全方位直觀地搜集整理、轉換展示、保護歷史文化和游牧草原文化。”

    在153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活態博物館成了一條流淌在草原上的游牧原鄉文化風景線,它將旅游娛樂與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結合,使民族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整體的合理、長遠原真的保護。游客在這里可以體驗草原放牧、學習蒙古族歌舞等。專家認為,這種把草原當做一個“大景觀”來處理的手法,突破了旅游景區活動項目單一化、低水平重復的格局,增強了草原文化旅游景區的旅游吸引力。

    非遺保護讓文化和現代旅游共舞

    在婚禮文化節上,《鄂爾多斯婚禮》大型實景演藝在近兩個小時中,把蒙古族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分發出嫁等傳統結婚儀式一一重現。實景演藝期間,游客可與演員互動,參與其中,同時也可親自上陣體驗一回蒙古族新郎和新娘的感覺。

    其實,這只是蘇泊罕大草原發展文化體驗旅游的一小部分,與活態博物館同期成立的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示范基地,將對具有鄂爾多斯地域特色和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特點的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現場活態展示表演、圖文影像系統介紹等形式進行實景體驗,突出鄂爾多斯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和歷史淵源。

    同樣是活態展示,相較于活態博物館,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示范基地是嚴格按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評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展示,如鄂爾多斯傳統婚禮、成吉思汗哈日蘇勒德祭祀、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鄂爾多斯馬文化等。楊勇介紹,其他展示項目還包括蒙古族牧放方式、歌舞器樂、競技娛樂、手工技藝、民間故事等,旨在通過合理利用蘇泊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地激發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活力,進而創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原鄉實景保護傳承。

    楊勇告訴記者,通過以節慶促發展的路子,上一屆婚禮文化旅游節吸引了2萬多名游客參與,實現了150萬元的直接經濟收入與280萬元的間接收入。楊勇估計,今年游客將是去年的兩倍,收入也將翻番。

    “一方面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一方面重視旅游文化活動策劃和設計的參與性,如今的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擺脫了以資源導向為主的開發思維,利用草原特色化的資源做休閑體驗文章,帶動了內蒙古乃至鄂爾多斯經濟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楊勇說,“這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得到發展,并能在保護中注意自身完善,使其具有可持續性發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四大措施助脫淡季困局

    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從2012年5月開園以來,已經建成七旗會盟區、宗教信仰區、游牧體驗區和那達慕活動區四大主題功能旅游區。

    為了讓游客體驗到傳統騎蒙古馬、住蒙古包、吃蒙古餐,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景區還計劃建999座玫瑰氈包,并定制草原特色餐飲。此外,景區還設置了會盟大舞臺、游牧部落、鐵騎部落、弓箭手部落、牧馬人部落、草原狂歡篝火等50余項娛樂項目。

    在上述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怎樣保證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保護草原植被,又能讓景區開發順利實行,是擺在當前的一個難題。

    楊勇說:“為了保證草原原住民能得到切實利益,景區專為草原原住民建設了游牧部落。在此區域牧民主要開展原生態的生產生活,自主經營一些諸如搗酸奶、晾奶皮子、熬奶茶、做牛肉干等富有民族文化氣息與民俗風情的、可體驗可觀賞的情景項目,經營方式不拘一格。農牧民入住蒙古包所需擺設裝飾、生產生活用具,以及基本的蒙古族服飾皆由東聯旅游集團按照傳統游牧習俗統一配置。在管理上,遷居于此的農牧民將成為景區的員工,統一納入公司的特殊管理體系,或合作、承包經營,或按照公司薪資標準享受正常的工資福利待遇。”

    在游人相對較少的旅游淡季,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推出了4項措施以應對困局:一是“以點帶面”營銷,以經典高端定制餐飲“休閑蒙餐”“游牧宮廷盛宴”。特色實景演藝《七旗會盟》、《鄂爾多斯婚禮》為重點旅游產品進行推廣營銷。二是實現 “全員營銷”模式,通過企業內部資源整合、企業產業鏈內部聯合及整合外部資源,全員共同研究市場導向,合力助推淡季旅游市場的發展。三是創新產品,加碼服務,重點分析和發現現有產品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同時兼顧后續創新旅游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利用冬春季節開發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藝術品等。四是加大宣傳促銷,提升品牌知名度。通過網絡、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宣傳手段進行推廣營銷,還通過對新老客戶進行調研,了解客戶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和不同建議等,以創新出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的旅游產品,實現精準營銷。

    在未來的藍圖中,未來的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將傾力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標,成為自治區文化地理標志和旅游目的地。楊勇透露,今后,蘇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區還將不定期舉辦休閑體驗季活動,每一季都將以不同的主題豐富旅游產品種類,以新穎的主題、豐富多彩的度假內容開發獨具特色的游牧草原文化和休閑度假體驗相結合的旅游形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8-1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