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上,出現了山東省青島市的兩個非遺項目,即胡驛陽的傳說和鴛鴦螳螂拳,這意味著青島市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了新的收獲,也為絢麗多彩的青島文化長卷增添了又一新的篇章。
青島市是博古通今的文化名城,兼具近代城市的文化稟賦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青島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努力建設“文化青島”,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很大進步,傳統文化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護。
一
青島市文化遺產的積淀豐富而多彩。至2013年,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保單位55處,市級文保單位85處,區級文保單位357處。同時,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1個,省級非遺項目29個,市級非遺項目61個,區級非遺項目278個,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5人。
青島擁有眾多民俗展示場所,以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為代表的民俗類博物館達到近10處,青島民俗館、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市漁鹽博物館、黃島民俗館、市老街里風情博物館、膠東非物質文化博物館,以豐富的民俗收藏品展示多彩的民俗事項。內涵全面的民俗村有韓家民俗村、嶗山文化民俗村、青山民俗村等多處,開辟各種民俗文化景觀和體驗活動,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理想地點,也成為游客來青島度假的最好去處。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位于天后宮內,天后宮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素有“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之說,是一處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天后宮西廂是天后宮“天街藝林”,內集剪紙、中國結、珠編、勾編、布藝、玻璃燒絲工藝、葫蘆工藝、金絲貝雕鑲嵌畫、烙畫、內畫瓶等作坊于一街,藝人的現場制作和表演令人流連忘返。民間技藝、民間收藏、傳統廟會、民間信仰等民俗文化在這里得到了挖掘、展示及發展,這里舉辦的新正廟會已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青島的民俗節會經過整理包裝,內容充實、形式創新、各具特色。海云庵,始建于明朝末年,俗稱“老母廟”。198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廟前廟后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小吃、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糖葫蘆)的特別多,用山植、軟棗、山藥等制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各種雜耍、剪紙藝術、舞蹈等也各具特色。后停頓多年,1990年才由政府引導,使之成為集文化、體育、經貿、旅游于一體的民俗節會。重新整合的海云庵節會以民俗活動為主,淡化了迷信習俗,恢復了民間的傳統廟會,舉辦了糖球會和糖球藝術大賽,設立攤點3300多個,交易總額達70萬元以上。1990年,糖球會被評為全國百項旅游項目,2005年,糖球會榮獲“中國十大民俗節慶”稱號,2006年,海云庵糖球會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民俗文化節會在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生活情趣和審美需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民俗氣質,整個節會就是活態的民俗文化聚會。
青島即墨沿海漁民每年都會舉辦祭海儀式。每到這一天,各家會把船開到海邊裝飾一新,供上大豬、大雞、大魚以祭奠海神,點燃持久激烈的爆竹歡迎海神,祈禱海神保護漁民的安全,祈求可以豐收富裕。即墨周戈莊的祭海是一種精神的信仰和心靈的慰藉,更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弘揚。后經地方政府整合,逐漸成為特定的節會,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二
200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提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落實國務院的相關通知,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抓好公益性民俗文化事業的同時,抓好經營性民俗文化產業。
首先,在文化產業核心層,影視傳媒、演藝娛樂等方面,民俗文化可以助推文化產業做強做大。
以地方民間素材為基礎的各種文藝形式都可以推陳出新,深入民間演出,具有不衰的藝術生命力。而且一些民間故事也可以有效挖掘,成為影視、演藝等方面很好的素材。如嶗山民間故事,目前已經挖掘整理了嶗山道士等幾個故事的影視、動漫等作品,這還遠遠不夠。其他的民間傳說如禿尾巴老李、徐福、胡嶧陽等的挖掘利用,還有待文化工作者的繼續努力。
其次,在文化產業外圍層,民俗文化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可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努力充當產業發展的主角。
文化旅游產業發揮資源優勢,可突出濱海優勢和民俗文化特點,引導文化旅游業快速、有序發展。可創建培育一批具有鮮明民俗文化特色的節慶品牌,構建節慶產業鏈條。政府引導支持的民間文化節會,生命力強、影響力廣,政府重視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資源推出的新興節會,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進步,勢頭不減。
新的城市民俗節會在興起、形成和壯大。嶗山祈農大典傳統又時尚,促進了現代觀光農業的發展。“海誓山盟”婚慶節拉動高端婚禮業。財神節(農歷七月二十二)現已成為青島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這一天,所有經商的、出海的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大放鞭炮,感謝財神的到來。
旅游借助民俗文化拓展升級,勢在必行。嶗山道教體現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開拓嶗山旅游功能的前景無限。大沽河畔自然生態建設、人文生態建設齊頭并進,少海新湖、萊西湖親水項目充滿水趣,都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新目標。
韓家民俗村坐落于紅島后韓家村古漁場和古鹽場遺址之上,建成的景點有:民俗村大牌坊、十二生肖走廊、海中園廣場、“郎君爺”石雕像、“海通”橋、“漁、鹽、耕、讀”石牌樓、海豐長橋、“古鹽井”遺址、魚躍龍門、金桂迎賓、石舫聚義、“釣魚臺”古建筑群、滄浪水榭、古船展覽館、民俗展覽館等設施。韓家民俗村通過挖掘,恢復古膠州地區“漁、鹽、耕、讀”文化、生產、生活場景、民風民俗, 是現代人探索與追尋先人民俗民風的根源和源泉。
第三,在文化產業相關層,民俗文化產業可以得到發展,實現集約化經營。
文化行業可以和制造行業攜手,依托服飾、民間工藝品等傳統產業優勢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產業升級,促進文化資源向產業資源轉化。重點支持民間工藝品、服裝等創意設計產品的開發銷售。民俗文化產業會成為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的主體力量之一。
民間手工工藝制品生產更具活力。平度木版年畫、膠州剪紙、萊西雕刻葫蘆、膠南民間年畫重新煥發生機。大歐鳥籠、編織紅席、平度草編、鑲花邊布藝、發制品、面塑、泥塑商路寬通。獨特風味功效的即墨黃酒、地瓜酒成為更有產業活力的民俗制品。海鮮產品及制品、菜品,五彩海鮮餡水餃,石花菜涼粉是青島獨具特色的地方美味。貝雕、船模、沙畫等海洋工藝品、工藝美術產品,成為青島民俗產業的活躍角色。
三
多年來,青島市一直秉承著“建設‘文化青島’,弘揚民俗文化”的宗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收獲:
第一,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只有政府主導,發動企業參與,組織民眾投入,民俗文化才能彰顯作用,長盛不衰。
文物部門重視社會重大活動的影響效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民眾文化追求演化為民間習俗,推動文化的繁榮進步。如青島舉辦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后,將賽場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如此一來,弘揚發展海上健身競技運動,重視促進帆船活動成為城市新民俗,進而順勢推進群眾性帆船活動在民間的影響力,為弘揚奧運文化,創造了珍貴的物化條件,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膠州秧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因其在舞姿、樂器和唱腔上都獨具特色,所以在山東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早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當地政府專門為其建設專業劇場,舉辦中國秧歌節,逐步提高了膠州秧歌的聲譽。另外地方戲劇茂腔、柳腔,表演生動形象,唱風酣暢樸實,地方氣息濃郁,由于政府主管部門和專業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使這些民俗文化瑰寶得到應有的珍惜。
登州路啤酒街借啤酒節效應開設酒俗一條街,人氣高漲,坐落于此的青島啤酒廠也成為民俗、產業雙收雙贏的企業。啤酒節不僅提高了品牌效應,而且產品銷量也相當可觀。
第二,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有的民俗文化現象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
國家級非遺項目嶗山道樂、嶗山武術、嶗山民間故事等均與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嶗山道教建筑不可分離。嶗山道教音樂在全國民間音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分量,它結合了古代民歌和民間的舞蹈,以及當地獨有的樂器,演出樸實,后組織了專門的嶗山道樂團,參與文化市場演出,獲得好評。
第三,社會發展不會輕易終結傳承已久的舊民俗,而新民俗的興起與成長伴隨文化發展成為不可輕視的文化現象,百年城市發展進程中形成富有文化稟賦的民間習俗,新民俗的萌生與發展在青島得到重視,一些優良民俗為“文化青島”建設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城市新民俗應當納入文化部門的謀劃和部署。在青島,國際啤酒節火爆異常,多年位于“全國十大節慶榜”榜首,其他活動如海軍活動在內的中國青島海軍節民眾口碑也很好。這種文化節會表明,新興節會可以并且應當成為地方新民俗,張揚民俗文化,節會的作用極其重要。
民間游藝游戲也不可輕視。撲克“夠級”起源于青島,成為一種獨特的“青島Style”。“夠級”發起于20世紀60年代李滄區紡織廠一帶,一些工人閑時常聚在街頭巷尾打撲克,“夠級”從中發展并成熟起來。下鄉知青和支邊知識青年將“夠級”帶到了全國,后來隨改革開放“夠級”走出國門。近年來,青島市李滄區重視整理提升“夠級”撲克,把民俗活動搬上主流文化舞臺,自2006年舉辦首屆“夠級”大賽圓滿成功后,其后每屆的參賽者都達1萬多人,創造了群眾娛樂活動的世界紀錄。2006年,“夠級”列為李滄區區級非遺項目。省市電視臺開設了《夠級英雄》等專題節目,展開了激烈的電視擂臺賽,進行了一場其樂融融的民俗同樂會。2014青島世界園林博覽會李滄園內陳列了“夠級”雕塑,成為園內經典的民俗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