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近日開工建設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70.5米、長230米,引來廣泛關注和質疑。這究竟是一起破壞生態、勞民傷財、糟踏歷史人物的人造景觀政績工程,還是修復自然條件、提升當地人文魅力的文化傳承之舉?
政績工程還是市場工程?
人們首先質疑的問題是,造如此大的像是誰花錢?花誰的錢?是不是又是領導意志、納稅人買單?
襄陽市襄城區峴山文化旅游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光榮說,峴山是歷史文化名山,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詩作,清代詩人鄭梅嶺的《峴山十景》一景一詩,尤其概括了峴山的人文魅力。為了發展地方文化旅游產業,目前襄城正規劃打造新的峴山十景,被網友質疑的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正是其中一部分。
據介紹,襄陽文化產業園總面積5500畝,由私營企業襄陽智谷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投資69億元,政府只負責規劃審批、基礎設施配套和征地拆遷等相關工作。
襄陽智谷公司總經理高翔說,他們規劃投資2.5億元,在這一片被破壞的區域建設摩崖石刻和修復生態,目標是給游客留下一個印象:看摩崖石刻首選襄陽。
破壞生態還是藝術精品?
人們質疑的另一個問題是,摩崖石刻必然會破壞山體,破壞生態環境。
記者在緊鄰襄城區城區的施工現場看到,郁郁蔥蔥的峴山在這里的確遭到破壞,因為人工開挖造成大面積的山崖裸露,與周邊茂盛的樹木形成巨大反差。
張光榮說,過去這里是一個采石場,上世紀90年代被廢棄,但被破壞的山體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修復,成為城市一塊巨大的“牛皮癬”,總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斷崖最高處有70多米。
高翔說,他們對這里的山水自然條件進行了梳理,決定利用現有的“斷崖條件”和捕捉到的文化實質,建設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把被破壞的山體打造成大地藝術精品。
據介紹,伏羲摩崖石刻由國內著名雕刻大師聶承興負責設計,其設計方案已通過了襄陽市城鄉規劃委員會的審核。
糟踏歷史還是文化傳承?
利用歷史文化人物來進行旅游開發,成為全國很多地方效仿的“點金術”,這種發展沖動的確引來一些文化混亂和重復建設等亂象。不少網友呼吁“不要再糟踏歷史人物了”“這樣的人造景觀還是少些為好”。
但襄陽當地的一些文化界人士認為,對歷史文化進行旅游開發不能一棍子打死,能做成精品那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而且在襄陽做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也并非是“無中生有”。
據介紹,東漢皇甫謐所著的《歷代帝王世紀》記載:“伏羲葬南郡,在襄陽。”到南北朝時峴山還保留有伏羲廟,香火很旺,在當地至今還流傳有不少有關伏羲的傳說。
高翔說,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圖騰,我們夢想把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打造成可傳承百年的藝術作品。(新華社武漢8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