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文家魏學洢在其傳世名篇《核舟記》中寫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贊的是藝人王叔遠能在果核上雕刻東西的傳神技藝。幾百年過去,幾經起落沉浮的核雕技藝,在山東省濰坊市仍有不少擁躉。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核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了解,古老技藝也開始散發時代芬芳。
核雕自清末傳入濰坊,其間經過了張大眼、都渭南、都蘭桂、考功卿、王緒德五代傳承。核雕的神奇之處,在于其工藝。在小小桃核上,刻刀一筆一畫,雕出萬千景致,諸如山水人物、花鳥魚蟲、車船瓶罐等。第五代傳人王緒德曾雕刻過《核舟記》作品:重不過幾錢、長不過一寸的方寸桃核,被王緒德雕成一條船,船上4個人神態各異,4扇門、8扇窗均可自由開合;舉起放大鏡,可見門窗上刻有60個字。
核雕之精,首在選材。桃核表面的紋路,決定了每一件核雕作品都不會重樣。相比于南方的橄欖核雕刻,桃核雕刻起來更加費事。濰坊核雕第六代傳人史同亮告訴記者,兩者的區別在于,橄欖核的表面是平的,利于機器整體切割或批量雕刻,而桃核表面有各式各樣的紋路,只能“因材施教”。選材過程中,藝人需考慮桃子的品種,鑒別桃核是否致密。選定后,把桃核帶回家來,放在陰涼處風干。當年的桃核是不能用于雕刻的,必須經過一年至兩年的陰干過程,待其定型后方可操作。
核雕的一大特點是易于攜帶。核雕作品本身是掛鏈、首飾之類的小掛件,多是祈福之物。很多藝人會隨身攜帶一個小包和幾個桃核,沒事時就掏出來刻兩把,史同剛便是這樣的人。采訪間隙,史同剛隨手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布包,展開一看,里面有十幾把刻刀——平口刀、斜刃刀……史同剛告訴記者,核雕這門技藝需要耐得住性子,不能著急,也不能搞突擊,用的是慢功夫。
史同剛與史同亮是孿生兄弟,哥倆2001年起接觸核雕技藝,自此刀不離手。幾年前,史同亮用3個桃核,耗時兩個多月,雕刻出了一件名為《十八羅漢》的作品,賣了2萬多元,但兄弟二人卻從未想過以核雕為營生。“我們接觸核雕時,核雕不值錢,沒人認。”史同剛說,“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的重視,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過來,核雕作品的價格水漲船高,有了經濟價值,但我們更享受雕刻過程中的快樂。”
據濰坊核雕協會秘書長葛偉健介紹,如今藝人雕刻出的核雕作品,只要開價就能賣出去,但很少有藝人這么做。“核雕是門可供把玩的純手工技藝,需要靈感和興趣,如果硬派給藝人一項任務,多半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葛偉健說,近幾年很多愛好者來到濰坊,找藝人訂制作品,要求半年后交貨。“但只能停留在‘作品’二字,不能講其他要求,成品什么樣,多數要看藝人的靈感。”葛偉健說。
目前,濰坊核雕協會有成員50余人,平時的主要工作是大體估定價格,維持核雕市場的穩定。同時,協會定期組織藝人交流技藝,并做一些宣傳推廣工作。今年6月,濰坊核雕協會與當地文化部門聯合,舉辦了首屆濰坊市核雕技藝大賽。凡年齡在50歲以下、掌握核雕技藝的藝人和愛好者均可參賽,作品主題以表現本地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和當代生活為主調。經過前期發動,大賽的反響超出葛偉健的預料。“濰坊地區的核雕藝人基本都參加了,當中發現了不少好作品。”葛偉健說,通過組織比賽他們有三點感觸,一是核雕技藝發展勢頭確實向好,二是民眾對這門技藝的感情依然深厚,三是核雕需要更好的宣傳推廣平臺。
“與其他行業不同,核雕技藝可以說是‘吃青春飯’。”史同剛說,年事已高的藝人多半很少出作品了,因為雕刻很費眼睛,年紀大了就干不來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核雕傳承的緊迫性。
今年,葛偉健招了一個學生,名叫楊文通,剛滿18歲,高中學的是美術類專業,考大學未果,從網上了解到核雕技藝,就收拾鋪蓋卷來到濰坊拜師。“來了一個月,試著刻了4件作品,每件作品100多元,夠他自己吃飯了。”葛偉健說,跟有些非遺項目一樣,現在愿意學核雕的年輕人也不多了。
這幾年,濰坊當地傳承核雕技藝的努力沒有停止。今年4月,濰坊市奎文區舉辦了首屆核雕技藝免費培訓班,邀請濰坊核雕協會的藝人,給群眾講解核雕歷史淵源和基本雕刻技藝。“當時準備招40人,沒成想,當天報名就超過100人。”奎文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張彥鋒說,學員中包括很多老年人。
今年9月起,濰坊市文廣新局聯合濰坊市技師學院,將在學院開設濰坊核雕等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技藝專業,免費招生80人。這是濰坊市首次設立全日制非遺專業,非遺傳承職業化教育將成為濰坊市探索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