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古以來,就特別愛改地名,北京人的這種習慣,透著北京人的性格,也可以說是這座城市的性格吧。北京興起改地名最熱的時候,一在清朝,一在民國。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宣武區有個大吉巷,這是一條自明朝就有的老胡同,最初叫打劫巷,大概出現過打劫的事情吧?后來覺得這名字不大吉利,清末改名為大吉巷,提升了胡同的意義。大吉巷西邊不遠有條胡同,也是自明朝就有的,起初因為靠近護城河地勢低洼成了爛泥塘,叫爛泥胡同,覺得不雅,后來改名為爛面胡同,一字之差,爛泥塘變成了能吃的面條了,后來還是覺得不雅,到了清朝,改名為爛漫胡同,燦爛起來了,從具象變為了抽象,透著體面。
到了民國,北京人把清時沒來得及改的地名接著改。比如,把啞巴胡同改為雅寶胡同,把雞罩胡同改為吉兆胡同,把喂鷹胡同改為未纓胡同,把褲子胡同改為庫資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為高義博胡同,把張禿子胡同改為長圖志胡同……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以看出,大多是用諧音改名,這是中國地名學的一大特色,體現著漢字的魅力,透著北京人自以為是的聰明勁兒,也折射著人們潛意識里泛神的一種崇拜。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起的名字、叫著的名字,得是響當當的。看著好看,叫著好聽,北京人講究的就是一個面子。
北京改地名最盛,除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大概得屬文化大革命時期了。只是這一時期的改名風潮,基本脫離了以前的以諧音為主和儒家吉利之類的文化傳統,而是以革命色彩為主要標準,不少胡同街道的名字改為了向陽、向黨、紅衛、衛東、為民、永紅、反修、反帝等名字。據民國時期統計,地名更改計300多條;而文革時期的地名修改應該是遠遠超過了300條這樣的數字。這樣龐大的數字,說明那時候的北京人是以胸懷天下為己任的。
可以看出,北京人對于改地名,一直是有歷史、有傳統的,是情有獨鐘的。它體現著一直生活在天子腳下的北京人良好得似乎有點膨脹的心態。
(摘自《北京人》,肖復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