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站得住”到“能生根”
——文化產業走出去“云南樣本”的啟示
近年來,云南注重挖掘自己的民族文化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從“站得住”到“能生根”,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13年云南核心文化產品出口達3億美元。
文化產業走出去“云南樣本”是如何得以塑造的?這對全國文化產業有著怎樣的影響和啟示?未來文化產業走出去還有什么潛力可挖?由光明日報社和云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文化產業走出去“云南樣本”研討會上,業界專家、企業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壹 頂層設計:從先發優勢到長期優勢
日前,云南開始實施《云南文化產業“走出去”三年行動計劃》,從建立協調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培養人才隊伍方面全方位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其中提出,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對文化產業“走出去”給予不低于3000萬元的扶持,各地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本地文化產業“走出去”項目給予相應的扶持,三年內培育30家省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50個省級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等,為文化產業走出去營造出良好的政策環境。
文化產業走出去“云南樣本”研討會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于園媛攝
這一計劃表明,云南打造文化支柱產業舉措更加有力,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決心更加堅定。
專家指出,云南有著悠久的民族特色文化,有著毗鄰東南亞的獨特區位優勢,這些都讓文化產業走出去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
“云南本身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走出去的先發優勢、組織機構的優勢、旅游業的先天優勢、少數民族的文化優勢,”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財政部中央文資辦副主任高書生指出,這些都為文化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讓文化產業走出去有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然而要把這些先發優勢變為長期優勢,需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把云南文化產業走出去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大的體系,同時要和整個國家的周邊國家戰略,特別是經濟發展戰略相配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說,在這方面,云南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
張曉明分析說,當前,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同時,隨著建立全國統一產業市場的要求,文化產業必將打破行業和區域的分割狀態,將從產業性發展維度進一步走向空間和區域的發展維度。在這種背景下,各地都在摸索文化產業發展的本土化路徑。
專家建議,在文化產業走出去中,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在財政、工商、金融、商務、稅務等方面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優惠服務,要推動文化“走出去”轉向雙向交流,從文化貿易走向合作開發,從區域發展走向全球視野的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指出,區域文化發展戰略是整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從整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或者從國家的“一帶一路”和“兩個走廊”布局來看,要實現這樣一個構想,除了國家整體布局以外,必須要有區域戰略的突破。
“對云南來說,關鍵是要凸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重振南方絲綢之路經濟文化帶雄風。”云南省社科聯主席范建華指出,南方絲綢之路是一條包括古代歐亞文明走廊、佛教文化走廊、古城鎮文化走廊、茶文化走廊、玉文化走廊、黃金文化走廊、民族民俗文化走廊、抗戰文化走廊等數條歷史文化走廊重和而成的線性國際文化走廊。我們要認真梳理這8個“走廊”的核心價值,發揮云南作為連接北方、南方和海上三條絲路接點,溝通中國西部與華東、華南經濟文化互補開放的樞紐,中西部地區走向太平洋、印度洋兩洋的重要門戶的重要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所所長李鋼建議,在文化走出去中,云南要夯實基礎,穩固特色,堅持創新驅動,追趕潮流,注重制度創新,提升中華文化整體的話語權和競爭力;同時,要強調文化產業的貿易特征,跟邊境貿易、口岸經濟的發展融合,打造好文化口岸。此外,要打造平臺,加強評估。
貳 雙輪驅動:從政府引導到多元參與
三年多前,由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云南省歌舞劇院共同打造的大型駐點演出《吳哥的微笑》在柬埔寨吳哥演出后,反響熱烈,這是我國國有文藝院團首個在國外駐場演出的節目,逐漸成長為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之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吳哥的微笑》累計演出1400多場,觀眾達1100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1460多萬美元。
談到文化產業走出去,云南文投集團董事長陶國相頗有心得:“一個產業鏈的最下游,是賣零配件的,最上游,是賣創意與品牌包裝的。我們在發展中逐漸懂得了,走出去中云南不能只賣零配件這個道理,由此將云南元素進行整合外包,按照國外觀眾的口味來包裝,讓云南文化在外國觀眾心里真正扎下根。”
對于文化產業走出去,昆明新知集團副董事長姚書生有著同樣的體會,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去年8月16日,在我們的金邊書店,我遇到兩位新加坡的讀者,他們要買《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這本書8月12日才在國內上市,國內很多大城市的書城還沒到貨。”姚書生說,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走出去市場前景很廣闊。
專家指出,在文化產業走出去中,如何統籌政府主導作用與企業主體力量十分關鍵。在政府引導和支持的同時,企業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研究國外受眾消費需求的關注點、興趣點、共鳴點,因地制宜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成為走出去的主體力量。要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形成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合力。
“這一點,云南做得很成功,”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指出,云南文化走出去的成效首先就體現在“走得抱團”,不是一個文化領域、文化項目單打獨斗,而是遍及報刊、圖書、廣電、網絡、文藝等方方面面,形成了走出去的文化系列。其次是,走進主流、走向定居,在當地扎根落戶,站得住腳,穩住腳跟。
“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發展和走出去的參與主體,其特有的經濟視角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是文化產業得以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北京服務貿易協會副理事長李小牧指出,要加大對海外文化市場的深度調研,了解各地民眾對產品的接受度和深度需求,同時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的產業體系,推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走出去。
李鋼指出,云南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特別注重文化宣傳與市場開拓并舉。通過政府主導,承擔了我們開拓面向毗鄰國家文化領域外交的先導先鋒作用,同時,各類型企業在市場開拓中發揮了主體性的作用,在市場配置資源包括配置文化資源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各地提供了新的啟示。
叁 國際視野:從文化貿易到合作開發
4月8日,中緬聯合出品的第一部大型電視連續劇《舞樂傳奇》在緬甸電視臺正式開播。這部電視劇再現了中緬兩國友好邦交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開啟了中緬電視劇合作的新歷史,受到緬甸電視觀眾的喜愛。
“這部電視劇演繹了中國與緬甸的歷史文化交流、文化上互相認同的意識,是云南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成功案例。”李鋼指出,在發展中,云南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作為一個導向目標,堅持推進文化貿易與加強合作開發并舉,因而能夠打造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三位一體走出去的雛形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炎認為,云南應強化國際視野和眼光,在目前相對單一的口岸貿易經濟功能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國家文化口岸,以國家文化口岸為依托,全面推進與東南亞、南亞的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促進區域發展、合作共贏。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則建議,在文化產業走出去中,要更加注重科技和金融等手段的運用,注重跨界融合。要把昆明打造成進軍東南亞的一個中心城市,要把云南加入到聯合國的創意城市網絡之中,建立一個國際傳播平臺。
“在走出中,我們還必須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文化產業走出去本身是有階段的。目前,我們已經有一批企業生產、創作文化產品時注重挖掘、開發、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高書生指出,未來,我們應當更加主動地適應海外的文化消費習慣,投資建廠,建設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基地,量身定做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建議,未來應進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尤其是大量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應進一步整合資源,對分散的、零散的資源要加強綜合開發,提升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利用率;對條塊分割、結構趨同的市場運營狀態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以提高集群化和集約化為目標,通過推動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形成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同時,應提升服務水平,盡快建設好民族文化資源的數據庫和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新興業態的形成。
李小牧指出,在大力推動對外文化貿易和合作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忽視國內市場,要堅持文化貿易與文化交流相融合,借助文化貿易推動文化交流,利用文化交流助推文化貿易,通過文化產品“賣出去”有效推動文化走出去。(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魯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