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南孔圣地浙江省衢州市以“凡人善舉,共筑和諧”為公祭主題,舉行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祭祀典禮。參祭團體除了社會各界賢達,還有近300名市民代表及兩屆衢州最美人物,與此同時,中國儒學館、孔子青銅巨像、孔子碑林等也在當地一一揭幕,吸引市民紛紛前往觀瞻。
腳踏鋪裝規整的方彈石,眼觀氣派精致的門樓,手觸古樸厚重的銅雕……走進衢州市區新建的儒學文化區,一股新穎別致的儒風撲面而來,仿佛穿越到了800多年前。“文化區讓人耳目一新,儒學與時代融為一體。”坐在孔子文化公園內石凳上休閑的老者們發出贊嘆。
有血有肉深入民間
孔氏南宗家廟是與山東曲阜孔廟并列的全國僅有的兩所孔氏家廟之一。近年來,衢州市委、市政府在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和“全國首個休閑區”過程中,注重文化空間和文化內涵的發掘與利用,全面啟動儒學文化區建設。
2013年,占地40萬平方米的儒學文化區建設拉開序幕,包含一山一廟一街一館一雕像一碑林一市場等七項內容,通過新建中國儒學館、孔子雕像,改造提升孔廟、孔子文化公園和周邊道路、景觀、商業等配套設施,著力為儒家文化的傳承、拓展提供場所和載體。
門樓、牌匾、燈籠,儒學文化區內,每處細節都透露出鮮明的儒學氣息。循著馬頭墻、牛腿上的50多幅形態各異的孔子圣跡圖,很容易讓人讀懂一個有淚有笑、有血有肉的孔子。目前,除中國儒學館明年布展完成外,其余建設均可在年內完工。
專家認為,在衢州,南宗孔子后人從廟堂走向民間,繁榮了市井文化,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衢州百姓多受儒學熏陶,血脈里根植了誠信、仁愛、友善的因子。
“孔子文化原是莊嚴、高雅的廟堂文化,必須把孔子請下來,變廟堂文化為大眾文化,才能走向民間,走向大眾。我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每位游客都能聽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體驗得到。”衢州市儒學文化區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衢州市委書記陳新說,衢州之所以致力于打造儒學文化區建設,就是要創設有效載體,把弘揚南孔文化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南孔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有分有合唱“大同”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張錦秋領銜的設計團隊,為儒學文化區規劃、把脈,奠定了項目的高水準。全區劃分為儒學、南孔、孔子和商業四塊,彼此緊密相連又各有側重。
中國儒學館館內收集了最為豐富的儒學典籍與文獻資料,定期邀請國內外儒學專家前來交流,今后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與禮儀培訓基地。儒學館還擔當著衢州“最美”教育實體化的功能,使最美精神與儒學文化完美結合。
衢州孔氏南宗家廟是全國唯一有廟有人的家廟。“我趕上了一個大好時代。”76歲的孔子第75代嫡長孫、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主任孔祥楷說。穿現代人的服裝,行現代人的禮儀,改“獻三牲”為“獻五谷”,改樂舞為朗誦《論語》章句,孔廟內新增展現“現代人”祭孔等內容,為儒學培養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作為衢州城池的起源地,府山從唐至清便是衢州的府治所在。現在,府山公園又多了一個名字——孔子文化公園,著重體現孔子的厚重文化。綠樹紅花中,孔子雕像巍峨聳立,碑上的《論語》名句均出自各省著名書法家之筆。聽聞南孔征集書法作品的消息,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一口答應,當即寫下“見賢思齊”四個大字。
“建設儒學文化區,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儒學文化研究基地和學術交流平臺,不僅在于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衢州‘南孔儒學’文化,還將傳承講求誠信、崇尚和睦的文明精神,促進構建‘大同’社會。”衢州市儒學文化區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解釋。
有退有進產業轉型
儒學文化區建設逐步推進,記者發現,區內商業形態悄然發生了改變。古玩商家多了,文教培訓機構來了,特色休閑餐飲、地方土特產店相繼遷入。與文化相關的行業不斷涌入,小旅館、日用百貨、服裝等不適宜的商業自然退出。
“走在街上,之前五顏六色的廣告牌不見了,拂面而來的文化新風令人神清氣爽。”市民胡欣華說。
城隍廟市場原以經營古玩、奇石、餐飲為主,門類雜糅,給人以臟、亂、差之感。通過業態提升改造,市場轉變為與儒學文化區相配套的商業綜合體,近30家文化旅游公司準備入駐,今后游客可玩、可購、可淘、可學。
依托儒學文化基礎,通過文化培訓、商品交易、旅游觀光等產業體系支撐,儒學文化區已成為衢州文化產業聚集區和文化產業發展高地。“該區域歷來是衢州的‘文化和經濟心臟’,改造后個性和特色鮮明了,街區功能完善了,文化品位提升了,產業結構優化了。”區內新老商戶連連點贊。
這座新崛起的東南闕里處處活力無限。(本報浙江衢州9月28日電 本報記者 嚴紅楓 本報通訊員 邱耀國)
鏈接
孔氏南遷
在孔子死后大約一千六百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倉促南渡,孔子第48代裔孫、襲封“衍圣公”的孔端友,帶著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對楷木像,率領族人辭別曲阜故土南遷,最終被南宋朝廷賜家于衢州。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仍然留在曲阜,這便是孔氏南北兩宗的開始。公元1255年,宋理宗敕建衢州孔氏家廟,孔子后裔扎根此處繁衍生息,衢州逐漸成為孔氏的第二大聚居地。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800多年來,衢州孔氏家廟經三遷三建,并經歷代十余次修葺。抗戰時期,日軍兩次占領衢州,家廟中樂器、禮器被擄掠一空。1947年,國民政府曾撥款維修。1959年和1961年浙江省文化廳和衢縣縣政府曾撥款維修。1984年,衢州市政府撥款對家廟的主體建筑進行維修。1988年,衢州市政府再次撥款對家廟進行維修,并復建圣澤樓和修葺思魯閣。2000年5月,衢州市人民政府主持復建的家廟西軸線與孔府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