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臨安一知府墓再現宋元決戰歷史片段

2014/9/30 13:01:50 點擊數: 【字體:

臨安一知府墓再現宋元決戰歷史片段

南宋洪起畏夫婦墓全景(航拍)

臨安一知府墓再現宋元決戰歷史片段

南宋洪起畏夫婦墓墓前狀況 資料圖片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墓葬發掘信息,讓人們對于那場決定了南宋命運的大決戰——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之戰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這場戰役中,被消滅了主力的南宋軍隊一潰千里,節節敗退,鎮江知府洪起畏棄城跑路。這位洪起畏便是此次考古發掘的墓主人。那些戰役信息便來自他的墓志銘。

    這座墓葬位于臨安市錦城街道橫街村郎碧東南的將軍山南麓,是洪起畏夫妻合葬墓,發現時已經被盜3次,但是它規模巨大,留下的墓志清晰完整,不但成為判斷墓主人身份的實質性證據,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千百年前紛繁的歷史真相。

墓志填補史料空白

    考古所從2013年11月開始發掘。這對夫妻同塋同穴不同室,男左女右,中間隔開,兩個人的墓志都保留完好。

    洪起畏的墓志長80.5厘米、寬80厘米、通厚13.5厘米;背面大致呈盝頂,長69.5厘米、邊緣厚6.9厘米,墓志風化嚴重,且用行草寫就,需要后期用科技手段分辨,信息量很大。

    根據墓志推算,洪起畏生于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卒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終年79歲,曾擔任臨安知府。他的祖父洪咨夔,做過刑部尚書、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兼侍讀,寫過《春秋說》,有專門的傳記《宋史·洪咨夔傳》。

    洪起畏夫人郎氏,史料上幾乎難覓蹤影。她的墓志,是洪起畏親手寫的,中間2行10個大字“有宋淑婦孺人郎氏之墓”,志石正文文字13行,滿行30字,共367字,最后一行末尾刻有“王珍刊”3個小字,文字均為楷書。根據她的墓志,郎氏是杭州臨安縣人,生于南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死于寶祐戊午年,即理宗寶祐六年(1258),因“坐蓐感寒疾,歲遇寒輒發”去世。

    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長郎旭峰說,墓志里還提到郎氏的祖父叫郎簡,被封為武林侯,這在之前的史料里也是沒有的。

揭開了宋元決戰往事

    洪起畏的墓志里,還寫到了丁家洲之戰。這次戰役,在《宋史》和《元史》里都有記載,是南宋與元最后一次大規模決戰,發生在1275年2月22日。這次戰役牽涉到奸臣賈似道。

    《宋史》記載,賈似道抽調南宋精兵13萬,出師應戰元軍于丁家洲,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銅陵東北江中,結果賈似道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招致慘敗,乘單舟逃往揚州。賈似道后來遭群憤,被貶官,最后充軍廣東,在貶官的路上,被與他有仇的鄭虎臣殺掉。1276年1月,南宋都城臨安被占領。

    “丁家洲之戰的失敗,意味著南宋的滅亡。而之后的一些斗爭,比如文天祥抗元,都是小規模的戰斗,已經不成氣候。”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禮說。

    洪知府此時在做什么?《宋史》卷四五二《陶居仁傳》記載“北兵攻鎮江,守臣洪起畏遁”。那時,他是鎮江知府,在元兵準備進攻時,棄城逃跑了。但在發現的墓志里,只寫了打敗仗的情況,沒寫他逃跑這件事。洪起畏的說法是,賈似道也想努力收集潰兵再戰,卻沒做成。他還提到,當時的步軍指揮使孫虎臣是前鋒,一觸即潰,是他先逃跑的。

    而在史料里,關于誰先逃的說法很多。

    《元史·伯顏傳》里說,是水軍統領夏貴先逃的,“貴先遁,以扁舟掠似道船。”

    《宋史·賈似道傳》里又講,“似道亦與虎臣以單舸奔揚州”,兩人一起逃的。

    “墓志記載與史料有出入,一般情況以墓志為準,因為是當事人寫的。”郎旭峰認為,洪起畏的墓志可能他事先就寫好,也可能是了解他的族人寫的,但他沒必要為賈似道辯護,“不管是孫虎臣先逃,還是賈似道先逃,當時鎮江已是空城,注定是守不住的,從邏輯上分析,他的說法還是客觀的。”

31層封土展現精細工藝

    據介紹,洪起畏這座墓的封土也很有價值。古代等級高的封土稱為“陵”“山”。在漢代,身份越高,封土也越高越厚,但宋代其實并不講究。這座墓的封土,長58米,最高處有13米。仔細看,這土是一層層夯打的,每層顏色都不同。

    “有31層。”市考古所副研究員劉衛鵬說,13米的高度,在宋墓里算是高的了,而且夯筑非常密實堅硬,用料也不同,前面23層用黏土夯筑,24到27層是用黏土、沙子、白灰(渣)等混合。

    墓室前有石條封門,石條兩側以夯土加固,為了保護原貌,考古隊員只能將墓頂上的兩個盜洞擴大后,進入到墓室內。沒想到,這墓磚又是層層疊疊,“先是磚,再是糯米石灰,再加層土,再鋪土。”郎旭峰介紹說,這完全是不計工本地營建墓室,元代以后的墓比較多地用到這種材料,早期的墓室并不普遍,直接上封土就行了,沒這么精細,“這也代表了一種新墓葬形式的出現”。(本報通訊員 毛煜琪 馬 黎 本報記者 嚴紅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9-3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