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古村制硯技藝流傳1300余年 逾九成村民以此為生

2014/10/8 14:54:09 點擊數: 【字體:

  “細潤如玉,扣之無聲,儲水而不耗,發墨而不損毫。”名列全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溪名硯如今已經成為肇慶乃至廣東的文化名片。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由全國政協、省政協聯合舉辦的“中國端硯精品展”將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進肇慶制硯古村白石村,發現該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仍然以硯臺制作為生,而古老的制硯技藝雖然歷經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傳下來,散發出勃勃生機。

  老師傅一月出一方硯臺

  一張木桌,一盞臺燈,幾把刻刀,這便是端硯制作藝人所有的家伙。肇慶最集中的端硯制作地位于白石村,在這個以硯為耕的村落,讓記者頗為震撼的是制作師手中十多把的刻刀,直徑只有5毫米,形似小鐵棒的刻刀或長或短、刀鋒或尖或圓,卻沒有任何花紋雕飾。

  然而就是這樣樸實無華的小刀,卻可以變換出深刀、淺刀、斜刀,細刻、線刻、縷空這些炫麗的雕法。行云流水、刀走龍蛇,一方方價值不菲的硯臺就在制硯師傅的手中誕生。

  一個刀功了得的老師傅,一個月也就出品一方硯臺而已。從選料、維料、開璞、設計,到雕刻、打磨、洗滌、過蠟、配盒,一方硯臺的出品總共需要十二道工序。精細的手藝活還考驗的是眼力勁,為了保證光線充足,制硯臺一般放在有充足光源的窗邊,此外,每張桌上還額外配備一盞臺燈。

  品鑒端硯的石品也有一番講究,肇慶市博物館代理館長陳建林介紹,鑒賞端硯石品一靠摸,摸上去細膩、溫潤如玉者為上品。二看品,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的是天青,白如晴云,吹之欲散的是魚腦凍,凈嫩如柔肌,“如凝脂的是蕉葉白,如細塵掩明鏡的是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銀線等,擁有這些石品堪稱端硯石中的極品,市值1.2億元的老坑《清明上河圖》硯便是這樣一方硯”。

  從古至今,肇慶端硯制作歷來以家庭作坊為主。清代末年,白石村便形成了程、羅、蔡、郭、梁、李等制硯世家。據白石村村長羅毅健介紹,硯臺的加工制作是白石村人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代代相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目前該村將近300戶人家,90%以上的村民從事端硯的制作業,如今正迎來白石村制硯的最鼎盛時期。

  端硯價格10年升值數十倍

  在肇慶,端硯石最優質的資源都集中在西江羚羊嶺斧柯山一帶,1300多年來,這里共開采過幾十個硯坑。據肇慶端硯協會秘書長王建華介紹,在這些硯坑中,尤以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十個坑出產的硯石品質最好,“其中開采于唐代的老坑以細潤如玉,扣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不損毫的優良石質當之無愧地排在名坑榜首”。

  目前,這里已經發展成為硯坑紫云谷景區,每年吸引幾十萬人前來探究千年的開采文化,尋覓散落在端溪水中的寶石。2000年,為保護端硯這一不可再生資源,制止濫采盜采硯石,肇慶市封閉了包括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端硯名坑在內的全部坑洞。

  近十年以來,因材料來源緊張,端硯材料的價格不斷上升,“以前兩三千元一方,現在差不多要十萬元,升了有數十倍,制作好的硯價格升得更快。”端硯制作大師黎鏗表示,珍稀的資源加上精湛的雕刻技藝,正在使得端硯的交易價格越來越體現出鑒賞收藏的價值。

  價值的攀升使得肇慶端硯產業逐步壯大。自2000年國企改制之后,肇慶端硯企業已全部市場化,去年企業及作坊發展到2000多家,產品主要銷往國內、中國臺灣地區、日本等華人地區,產業結構也從單一的生產端硯擴大到涉及旅游、食宿、交通、商貿、房地產、文化創意、文藝創作、教育等多產業的綜合體系,目前行業綜合年產值近20億多元。

  如今,肇慶正爭取成為“中國硯文化產業基地”,首期建設的中國端硯展覽館已于2010年9月建成對外開放,未來肇慶將規劃建設一個以硯村、硯坑、硯島為平臺,以中華硯文化為主題,集科普教育、探秘尋寶、藝術創作、體驗制作、人才培養、旅游觀光、商務會展、休閑購物、體育健身于一體的中國文房四寶文化旅游集聚園區。

  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

  實習生 唐易婷 通訊員 施志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南方日報(2014-10-0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