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江城區一個簡陋茶館里,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楚河漢界”,一邊是聊生活的普通市民,一邊是聊文史的退休老人,這個聊文史的一角被稱為“老年文史角”,已存在3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初,內江一批文化及社會名人,從“牛棚”解放出來,多年的壓抑渴求釋放,被改革開放的巨變所感染,便自發聚集在工商街朝陽茶館內,詩詞歌賦、談文聊史,茶錢自理、來去自由,一時竟吸引了三四十人,如“巴蜀老人”余農治、起義將領胡錫珍、知名畫家梅曉初、文史專家鄒作圣等,都是內江的知名人士,因參與者年齡多在70歲以上,故被稱為“老年文史角”。
81歲的老會員王德潤說,“老年文史角”至今仍堅持每周兩次活動,在鄒作圣等的引導下,大家以內江歷史文化為主題,拾遺補缺、交流互學、預約稿件。
96歲的鄒作圣,不久前捐獻積累了四十載的文史資料,內江市政府據此出版了極具史料價值的《史索內江》。“搶救了大批珍貴的內江史料。”王德潤說,其中,“老年文史角”功不可沒。“耐住寂寞,把快要遺忘的歷史記錄下來。”71歲的張天津自嘲為“年輕的接棒人”,他撰寫了幾十萬字文史稿件,許多線索和資料來自“老年文史角”。
30多年的堅守讓人感動,“老年文史角”成了“香饃饃”:內江市黨史方志辦請他們“喝茶”,市中區政協免費提供交流所需,還有一些相關單位派人參加。近年來,“老年文史角”還吸引了北大研究生、臺灣地區學者等參與或調研。 張嘯 陳志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