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山東省文化廳廳長:城鎮化要給非遺保護留空間

2014/10/17 10:33:49 點擊數: 【字體:

  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關注,是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一大亮點與會非遺保護專家普遍認為:突出當地民眾的主體地位注重保護民族精神家園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核心

  老街老宅不應成為生活遺址

  自2007年我國設立第一個閩南保護區以來,我國已設立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風文化等不同形態的18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現了我國人文風貌的多樣性。

  “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把非遺保護從單一項目保護推進到整體性保護的重要手段和舉措,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整體性保護是在認真研究物質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總結歸納出來的,這一方式也寫進了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法。”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李雄在論壇上介紹說。

  雖然文化生態保護已進行了7年探索,但這個過程也有許多方式方法亟待改進。李雄坦言,“在一些地方,公共政策和行政部門做出不適當的參與與干預,對文化保護產生負面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基本要求,決不能讓老街、老宅成為生活的遺址,要讓居民自發地有效地參與到傳統文化中來,相關部門不能自導自演。”

  “我們不能只活在當下,而應該把個人情感融匯在歷史當中,同時也要為未來著想。”在論壇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說,“比如說過去我們農村家家都祭灶,但是現在搬到城里,住進樓房了,不能在微波爐上貼灶王爺了,于是現在很多人不祭灶了,原來的大眾文化變成了小眾文化。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化之后,古老的傳承和現代社會進步之間就需要找一個平衡點。”談起非遺的保護落實問題,劉魁立認為,部分地方的非遺保護缺乏契約精神——非遺并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留住非遺,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鎮化要給非遺保護留空間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許多古村落漸趨萎縮乃至消失,因此保護好非遺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做好保護工作必須面對的課題。

  對于本屆“非博會”的主題和特點,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主題回答了當代非遺保護面臨的問題,本屆“非博會”對非遺保護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借此喚起人們心中的記憶,喚起人們共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活化非遺的責任感。

  而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徐向紅認為,在城鎮化進程中,首先要注意保護傳統村落。他表示,城市建設應該體現歷史的文脈、記憶和風貌,這些風貌很多與非遺息息相關。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注意要保護傳統村落。對于一些具有突出特點的農村、村鎮在城鎮化過程中要保護好它們的原有的風貌。他還認為,“我們要保護好傳統村落,給非遺傳承人營造一個好的傳承空間,同時在生產鏈條上為其營造好的環境,讓傳統技藝代代傳承下去。”

  在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看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性保護強調的是人與文化與環境的關系。她認為,“新型城鎮化所建設的絕不僅僅是人們生存的空間,它更是人們的文化生態空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承擔著把當地以非遺為核心的歷史積淀整體保護和延續下去的使命,文化生態保護區應該延續民族文化血脈,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保護非遺,就是守住中華的文化之根。”

  讓遺產真正“活”起來

  文化是城市的血脈和靈魂,城市是文化的積淀和凝結。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龍山文化發祥地,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幾千年來,在齊風魯雨的交匯熔鑄下,形成了聞名遐邇、蔚為大觀的龍山文化、大舜文化、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有靈巖寺、四門塔等一批海內知名的歷史文化遺存,以及濟南皮影戲、商河鼓子秧歌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保護、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彰顯泉城文化特色,促進美麗泉城建設,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為了保護濟南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市財政每年列支專項經費,從機構、人才、資金方面給予保障。還建立了市、縣(市)區兩級非遺項目評審專家委員會,市和各縣(市)區文化館及部分社區文化中心也專門設立了非遺展示廳,作為非遺展示的固定場所。近年來,濟南市累計投入500多萬元,扶持8家大型非遺企業建立產品技術研發中心,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提升了企業和產品的品質。

  周小璞認為,做好保護工作要注重非遺在當地民眾的普及度,參與度。“濟南非遺文化進社區、進校園,目的就是要通過這種形式,使大家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將文化生態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 □ 本報記者 牛遠飛 田可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眾日報(2014-10-1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