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南京城名曾經40多次更改 三國時人口達30萬

2014/11/10 10:48:44 點擊數: 【字體:

南京城名曾經40多次更改 三國時人口達30萬

南唐 圖片來自“南京規劃”微博

  你知道南京最早的市中心在哪兒嗎?明朝為什么大費周折填湖建宮?昨天,南京市規劃局“曬”出了8張南京不同時期的城市地圖,講述了“地圖中的南京變遷”。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專家,來解讀地圖背后的故事。見習記者 趙書伶 現代快報記者 鹿偉 項鳳華 趙丹丹

  南京最早宮城位置在新街口

  這次南京市規劃局曬出的地圖一共8張,從東吳一直到現在的南京。

  從最早的《孫吳都建業圖》上可以看到,南京最早是以太初宮為中心,按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象”原理進行規劃。在東吳興旺時期,建業都城人口達到約30萬人。

  那么太初宮到底在今天南京的哪里?考古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志高說,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基本確定,太初宮的位置就在新街口以南,接近洪武路一帶的位置。

  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薛冰說,南京城當時都沒開發,很荒涼,太初宮是南京最早的建筑,后來毀于西晉。到了東晉建宮城,就以太初宮北邊的倉城為坐標來建宮城,也就是后來的東晉和南朝的建康宮。

  最早的“臺城”在大行宮一帶

  現在南京人習慣叫雞鳴寺旁的明城墻叫“臺城”,其實那并不是南京最早的“臺城”。現代快報記者在《東晉都建康圖》上看到,東晉以及后來的宋、齊、梁、陳的宮城——建康宮其實是最早的“臺城”,它和東吳的宮城相比,內外兩重城垣為核心,以京師城垣、外郭城三重(或四重)城垣相配合的“圈層式都城空間模式”。

  南京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劉正平表示,此前不少人認為,六朝的宮城在玄武湖以南,位于現在的東南大學、成賢街一帶。不過,這一帶基本上沒發現關于六朝宮城的遺址遺物。相反,在大行宮以北區域則發現了關于六朝的遺物、遺跡。

  王志高說,六朝宮城現在基本確定在大行宮以北到總統府,核心地區在南京圖書館到總統府這一帶。其北界大約在今如意里、長江后街南側一線,南界在今游府西街、文昌巷北側一線,西界在今網巾市、鄧府巷東側一線,東界在今利濟巷西側一線。

  明朝時,城市范圍擴大6倍多

  明朝時期,南京城的“地盤”擴大了不少。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劉正平說,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占集慶路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公元1360年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的城池基礎上,重新設計規劃,并于1366年開始大規模建造新都城。都城周長擴至60余里,城市范圍比元末擴大6倍之多。

  而明朝時主城區與郊外的劃分已經十分清晰。按功能分區,京城外有3個功能區,東部是陵墓區,南部為廄牧寺廟區,西部為市區外延區。明朝的南京,已經形成了很多專門的商市,比如在江東門外的江東市,這里聚集了米麥貨物,在洪武門街口的北門橋市,為雞鵝魚菜聚集地,在舊內府西的內橋市,聚集著羊只牲口。

  為不擾民,明朝時填湖建宮城

  和之前的宮城不同,明故宮是在填埋燕雀湖的基礎上建立的。據悉,中山門外北側的前湖,也稱燕雀湖,看起來不大,但這個湖和玄武湖曾經并稱為古代南京的兩大湖泊。

  為何要填湖建宮城?王志高表示,當時明朝選擇在燕雀湖建宮城有兩種觀點,一是“出于不擾民的考慮”。王志高解釋說,因為老城南居民密集,民居太多,大量拆遷的話,成本太高。另外一個觀點是,城東到鐘山腳下,面積廣闊,也沒有多少建筑,便于大型建筑的規劃和建造,適合建設宮城。

  劉正平介紹,公元1366年,也就是明朝建國前兩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宮城。經過勘探,燕雀湖附近成為首選。“燕雀湖是個洼地,在上面建宮城的話,地基松軟,所以就要填湖。”由于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南京民間因此還有了“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在打入無數密集的木樁、巨型條石和泥土石塊后,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隨后,朱元璋在上面蓋起了宮城。

  新聞鏈接

  南京城名

  經歷過40多次更改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地名辦了解到,南京先后有過幾十個名稱,今天南京市內的建鄴區區名,以及建鄴路、秣陵路、白下路、金陵路、江寧路、集慶路、建康路、升州路的得名,都是源于南京的古稱。

  作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而南京第一個正式的稱謂則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在今清涼山一帶置金陵邑。此后歷經改朝換代,僅城市名稱就有40多次更改,建制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

  市地名辦一名老專家表示,據考證,早在六朝時期,就有了“南京”(今南京)之名。而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并改應天府為南京。從那時起,“南京”這一稱謂專指今天的南京,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現代快報(2014-11-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