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佳烜
“羲皇故里”“塞上江南”。言及天水,這些詞語容易浮現在人們的腦海。天水擁有鮮有城市能夠媲美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有著難得的延續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古柏參天的伏羲廟、綠瓦青磚的古宅院、震懾人心的麥積山、令人稱奇的雕漆藝術……11月8日,參加“夢想絲路”(甘肅段)大型采訪活動的媒體記者們走進天水,實地探訪了天水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和傳承。
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這是天水人引以為豪的“五大文化”,也是具有“天水特色”的文化名片。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當地政府將伏羲文化與祭祖追源相結合,形成天水最為核心的旅游文化品牌。位于天水市西關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被國家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華夏祭祖基地。當記者來到伏羲廟內,工人正在用機器為古柏“打蠟”,這是天水市為保護古樹推進的一項古樹名木保護工程。
據介紹,伏羲廟內按照伏羲八卦推演列植“卦柏”64株,每株代表一卦。這些柏樹歷經千年依舊屹立于此,成為伏羲廟的象征,更是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相結合的典范。從2011年起,伏羲廟古樹支撐保護、樹體修復和營養復壯等一系列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先后對一大批古樹進行了全面修復。在伏羲廟內,“打鋼架”的古樹隨處可見,其中一株古樹枯死后倒在伏羲廟正殿上方,后來卻奇跡般地長出新的枝葉。經過修復,打了鋼架的古樹成為伏羲廟內最令人稱奇的一景。
距離伏羲廟不遠、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西端的天水民俗博物館,原是明嘉靖三十七年秦州舉人、中憲大夫、山西按察院副使胡來縉的私宅。據了解,2006年,該博物館落成后,以“家族譜系、婚慶陳列”“祭祖、閨房及家居生活陳列”“書房、佛堂、私塾陳列”“皮影專題陳列”等為主題,集中展示西北民風民俗,目前擁有各類館藏文物2366件,年接待觀眾10萬余人次。從今年3月起,該館開始面向觀眾提供免費講解,為觀眾深入了解西北地區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提供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水,除了歷史文化遺跡得到創新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卓有成效。記者在“中華老字號”企業——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家具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將中國傳統的四大漆器工藝和時代氣息融為一體,改變了天水漆器工藝單一、品種單調的現狀,提高了產品的藝術附加值。在公司展銷廳,琳瑯滿目的雕漆產品吸引不少顧客駐足把玩,首飾盒、屏風、衣柜、門廳柜、圓桌……普通家居用品與雕漆工藝完美結合,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創意注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普通人家。據介紹,目前,該公司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據統計,天水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產業機構618個,資產總額30.53億元,從業人員1.53萬人,今年上半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4.46億元,同比增長27.21%。天水市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民間民俗工藝品加工、出版發行和印刷、廣播影視和網絡傳輸、演藝娛樂五大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文化設計、數字內容、節慶會展、動漫游戲、移動多媒體5個新興產業。目前已建立的“天水市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培育庫”,由該市文化提升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協調加強對入庫企業政策指導,大力推進重點培育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到2020年,全市有一至兩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三至五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20家,基本形成以大企業、大集團帶頭,特色優勢產業支撐的文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