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徑舟 邊思瑋
非遺也玩兒快閃?8月30日傍晚,在北京華貿城新光天地,隨著鑼鼓聲和歌聲突然降至,一群身著土家族服飾的青年男女上演了一場原生態舞蹈擺手舞快閃秀。
非遺能成為中小學課間操?在湖北省來鳳縣的百福司鎮民族中學、來鳳縣實驗小學,土家族擺手舞不僅是課堂中的內容,還是課間操練的舞蹈。
非遺能成為廣場舞的主角?在來鳳縣,每當夜幕降臨,當地百姓紛紛來到廣場上,伴隨著音樂聲翩躚起舞,擺手舞成為這里的主角。
來鳳縣文體局局長岳瓊對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族擺手舞在當地的流傳頗為自豪。雖說擺手舞表現的是土家族的宗教祭祀內容,與當下的文娛生活不盡相同,但由于其簡單易學且頗具美感,擺手舞在來鳳縣極為流行。
岳瓊介紹,自擺手舞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以來,在來鳳縣文體局的組織下,有近千名群眾接受了傳承人的專業指導,全縣擺手舞表演團隊也增加至50余支。10月20日至25日,湖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第二屆來鳳·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在來鳳縣舉行。在開幕式上,1300名群眾演員為觀眾獻上了一場擺手舞視聽盛宴。
“除了在本地演出外,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海世博會、‘荊楚文化走澳新’等活動中都有他們的舞步,向國內外觀眾展示著土家族舞蹈的魅力。”岳瓊說。
回憶以往鎮里舉辦文化節的情景,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文化站站長劉光菊心緒難平。“文化節一直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演員報節目特別踴躍,根本不需要動員。表演當天,演員自帶器具前往表演現場,在廣場中心為村民演出。”劉光菊說,“以前交通不便,離家遠的村民有的借宿在鎮里的親戚家,有的索性在廣場上通宵看電影,困了就以大地為枕。”
資丘鎮文化節始于1976年,至今已舉辦38屆,是當地百姓每年一次的文化盛事。在資丘鎮文化站保留的資料里,依然能看到第一屆文化節時,群眾肩扛紅旗、手舉偉人畫像趕往演出現場的情景。
在資丘鎮文化節上,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族撒葉兒嗬、長陽南曲等都是重頭戲。除常規演出外,文化節所設的撒葉兒嗬大賽,長陽南曲、土家民歌藝人師徒大賽也頗具人氣。
土家族撒葉兒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言科是文化節里的明星人物。他于2009年成立了屬于自己的表演團體——長陽資丘民間文化藝術團。藝術團涵蓋撒葉兒嗬、花鼓子、長陽南曲等非遺表演。
如今,長陽資丘民間文化藝術團已有30多名團員,平均每年參與公益性演出40場、商業性演出近40場。他們的足跡遍布鄉間,為當地傳統活動注入非遺元素。
2010年6月,洪登亮任職黃石市陽新縣文化局局長。一次在橋下觀看黃梅戲的經歷,讓他下定決心,要讓真正屬于陽新的戲曲——國家級非遺項目陽新采茶戲回歸老百姓的生活。
“那天,很多觀眾圍在一個橋底下觀看黃梅戲,周圍條件很差,天氣也很熱,但大家還是光著膀子興致勃勃地看。我問他們為什么不看采茶戲?一位觀眾說,我想看,但是沒人演,看不到。當時我心里就想,一定要把采茶戲復興。”洪登亮回憶道。
第二天,洪登亮就給劇團負責人布置任務,讓他們每周演一場采茶戲,每場演出5小時。洪登亮說:“當時很多人認為辦不下去,我下了死命令,辦不了,你就走人。雖然也有不少困難,但是等到2012年‘富川大舞臺’建設起來后,采茶戲越來越火。”
在陽新縣富川社區文化中心,記者欣賞了一場由當地民間演員王春景、王春香表演的實驗采茶戲《訪友》。兩位演員的一招一式配以鑼鼓伴奏,極具美感。
陽新采茶戲的復興,很大程度得益于陽新群眾文化品牌“富川大舞臺”的帶動。“富川大舞臺”在每周二、周四都設有采茶戲票友會和采茶戲苑,不僅邀請民間劇團演出,還有專業院團免費送戲,也由此孕育出了王春景、王春香所在的陽新采茶戲劇團。由縣采茶戲傳承中心、文化館、民間劇團和社會團體等合力傳承發展的陽新采茶戲,如今擁有從老到幼、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