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如駿駒,昂首傲立/在潘河趙河的高岸俯瞰/一聲長鳴/我回來了,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商埠/這個寄托多少情思的故里/啊,車過賒店/酒香滿城,不飲而醉”。“萬里茶道與中國賒店”研討會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藏廳舉行,一首慷慨深情的詩朗誦《車過賒旗店》使人們仿佛看到了當年萬里茶道上的重鎮賒店的繁榮景象。
與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相比,“萬里茶道”一直不太為人熟知。實際上,萬里茶道始于17世紀,是繼絲綢之路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國際貿易通道,繁榮了兩個半世紀。它從福建武夷山起,歷經中、蒙、俄三國230多個城市,全長5000多公里,是中蒙俄三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學院演講時曾談到萬里茶道,稱萬里茶道是17世紀連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并提出了打造亞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這使得沉寂多年的“萬里茶道”日益走近人們的視野。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為《萬里茶道與中國賒店》作的序言中說:“幾百年來,從中國福建的下梅,到湖南的安化,湖北的楊樓洞,河南的社旗,山西的晉城,內蒙古的二連浩特,蒙古的烏蘭巴托,俄羅斯的恰圖克,莫斯科、圣彼得堡,駝隊馬幫,冰雪風沙,迢迢萬里,演繹了無數的商旅傳奇。”作為“南船北馬”交接點上的河南社旗賒店古鎮,被稱作萬里茶道中樞,具有重要的文化、商貿和運輸節點功能。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年間,賒店已成為長三里闊四里的繁華巨鎮,聚集了20多家騾馬店、40多家過載行、500多家商號,聚居與流動人口達13萬。也由此出現了享譽華中的山陜會館、廣盛鏢局、蔚盛長票號,中國最早的稅務機關厘金局等。巴志強2014年初于賒店啟程,南下武夷山,北上二連浩特,途經百余座城市、千余個村莊,踏查了歷史遺跡,出版了70余萬字的《萬里茶道與中國賒店》,詳細記錄了萬里茶路的興起與發展。與會者認為,該書的發行,對推進中蒙俄萬里茶路文化旅游產業聯盟建設,共同打造萬里茶路國際旅游黃金帶,挖掘“萬里茶道中樞,信義商埠賒店”精髓,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