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邊思瑋 陳徑舟
2014年,對于湖北非遺保護工作來說,是厚積薄發的一年。
5月,湖北15個非遺項目及18位傳承人赴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展覽并取得很大反響。
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聯合申報的“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文化部批準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10月,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公布,湖北19個項目、20個保護單位入選。
“總的來說,過去10年是湖北非遺保護‘打基礎’的10年。”湖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江清和說,“未來的10年,對于湖北非遺保護來說,將是規范化開展保護工作‘上臺階’的10年。”
生產性保護
從“經濟時代”到“文化時代”
從各大博覽會熱賣的楚式漆器,到走上T臺的漢繡時裝;從恩施“女兒城”非遺旅游景區,到武漢漢陽江欣苑非遺產業園……近年來,湖北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領域成就不俗。在積極推進生產性保護的同時,江清和也坦言,生產性保護中的“度”一直是該省各級非遺保護工作者頭上的警鐘。
“眼下我們很強調生產性保護,對于地方而言,一些人只看到了非遺的經濟價值,認為非遺可以變錢,這個觀念不夠全面。”江清和說,非遺在生產性保護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對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等的挖掘。未來,或許可以嘗試在目前生產性保護所側重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項目之外拓展范圍。“比如,傳統戲劇、曲藝等在傳承優秀作品的同時,不斷推出新作品,這應算是生產性保護。”江清和說,在此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研究和探索。
制度建設
實現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
申報積極,傳承消極。在基層非遺保護工作中,傳承人評審申報時很積極,但認定后卻未能很好履行傳承義務的情況時有發生。湖北長陽資丘鎮針對“非遺進校園”工作,在今年2月出臺了《民間藝人授課管理及獎懲制度》。據資丘鎮文化站站長劉光菊介紹,這個制度對傳承人在校授課時間、課程的延續性、考勤制度、評優激勵等方面做了規定,保證傳承人在校授課的質量。
這僅是湖北基層非遺保護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據江清和介紹,“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研究制定了資料采錄規范,下一步我們要認真按國家標準做好資料采錄工作。但是傳承規范目前還是欠缺,比如民間文學該怎么傳承保護,曲藝應該怎么傳承保護,傳承人和傳承單位應該怎么考核評估,尚需要一個基本的規定。”
未來,湖北將在省級層面加大傳承規范的研究力度,根據不同項目類別來研究制定傳承規范,爭取首先在戲曲類項目傳承規范建設上取得突破。“我們已召開一個戲曲類非遺項目座談會,邀請了戲曲類保護單位負責人、代表性傳承人、有關研究機構和高校專家,共同研討戲曲傳承標準,內容包括傳統戲曲資料挖掘整理、代表性劇目復排、師徒傳承、藝術特點與價值研究等環節。”江清和說。
在非遺保護制度化進程中,民間力量不容忽視。江清和認為,非遺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單靠文化工作者一方面的力量顯然不夠。一些戲曲協會、手工藝協會等,在制度研究、傳承保護執行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文化教育合作
從娃娃到大學生的全覆蓋
湖北非遺傳承和保護最需要哪方面的力量?江清和認為,應盡快完善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讓相關職能部門都切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共同推進非遺保護。目前,湖北省文化廳已起草了完善方案,將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擴展到20余個部門,并明確了各部門職責,方案待征求意見后即付諸實施。
據了解,今年,湖北省文化廳、教育廳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全省高校設立一批非遺研究中心,重點開展研究工作;在全省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設立一批非遺傳承示范基地,重點開展傳承工作。
“我們和教育廳合作,在14個高校設立了非遺產學研研究中心,這是第一批,未來還會逐步增加。”江清和介紹,武漢大學等高校將非遺作為本科選修課已經陸續開展,獨立開設非遺本科專業也在積極籌劃之中。在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江漢大學等高校設立的非遺研究中心十分活躍,關注非遺、研究非遺的隊伍不斷擴大。同時,湖北省文化廳和教育廳將于今年底在全省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命名一批非遺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