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雯
11月6日晚,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新葉村分外熱鬧,數十盞藍綠色射燈照亮了村中的水塘,粼粼波光與水邊雪白的屋墻、房前火紅的燈影和遠處黢黑的群山一道,生成了一個水天一色、美不勝收的天然布景,令本不大的舞臺瞬間有了種延伸感和空靈感。
從午后起,村民們就開始扶老攜幼地端坐在觀眾席上,唯恐錯過了這場好戲的開鑼。當晚,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授牌暨展演晚會在這里舉行。
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好戲:3個劇種同演《梁祝》,7種亂彈逐一登場,既有耄耋老者粉墨登臺,也有小刀馬旦頂盔貫甲、驚艷亮相。來自浙江各地30多個專業劇團和業余班社的300多位演員,共同演繹了一臺精彩絕倫的傳統戲劇展演晚會,聽高腔、看絕技、懷家國、追夢想等6個精心設計的篇章,精到而完整地呈現出傳統戲劇的獨特藝術魅力,“一部中國戲劇史,半部在浙江”之語,果然名不虛傳。
一邊熱鬧開演,另一邊在首發《“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集萃》一書和《“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微紀錄》光碟。當建德市的少先隊員和社區群眾接過贈書和贈碟時,響起熱烈掌聲。《“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集萃》是一本普及讀物,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在《序》中指出:這本書定位為“學術精神、通俗寫法”,體現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可讀性。而采用高清視頻拍攝的《“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微紀錄》DVD光碟,每個傳統戲劇項目自成一集,有10個篇章56集,總時長280分鐘,一集集生動的解讀和唯美的鏡頭,陶醉了現場所有觀眾。
最令人感懷的一刻,是在晚會的尾聲,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葛慧君,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等領導,上臺為10個傳統戲劇特色村授牌。村長們抱著亮閃閃的銅牌,神情莊嚴而凝重:這銅牌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交付和囑托。
自今年6月以來的短短幾個月內,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先后5次指示,要加強對傳統戲劇的保護。現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又將無形的囑托化為有形,直接交付全省首批22個傳統戲劇之鄉,其中包括傳統戲劇特色市2個、特色縣(區)5個、特色鎮(街道)5個、特色村10個。
作為全國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省,這一次,提出“地方劇種一個都不能少”,并將保護重任直接落實到市、縣、鎮、村,浙江再度在全國作出表率。
全
56個傳統戲劇項目一個都不能少
作為全國聞名的戲劇大省,浙江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戲劇資源,全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劇項目有56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達24項。
盡管各級部門多年來為這些地方戲劇的保護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的改變,多年來傳統遺落的情形積重難返,仍有相當一部分戲劇項目瀕危情況嚴重。據相關部門調研,浙江56個傳統戲劇項目中,成建制登臺表演的僅剩14個劇種,而瀕危的珍稀劇種約有11個。
與大部分地區扶持重點特色地方劇種、劇團的思路不同,浙江敢于從實際出發、直面困難,將保護傳統戲劇的首要重點放在了瀕危劇種上。他們擬訂了《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方案(2013-2015)》,并于2013年7月舉行了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暨新生代企業家志愿非遺保護啟動儀式。“行動”對列入非遺名錄的瀕危劇種,落實責任,一劇一策,實現保護和傳承的目標,力圖使瀕危劇種全面恢復和活躍,煥發生機活力。
由宗馥莉等年輕企業家為代表的浙江省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建立了非遺保護基金,3年共捐資360萬元,用于扶持瀕危劇種。
2014年1月,第九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活動啟動。傳統戲劇展演、演出訂戲會、萬場大戲送鄉親等活動精彩紛呈,貫穿全年,成為傳承保護傳統戲劇的重要載體。
“木偶情緣”“皮影戲說”“亂彈正傳”“高腔遏云”等傳統戲劇十大專場演出,先后在嘉興、臺州、紹興、衢州、金華、杭州輪番上演。十大專場和授牌儀式上的經典曲目展演囊括了浙江56個傳統戲劇項目。
可貴的是,浙江的傳統戲劇保護除了劇種上的全盤復興,更有保護體系上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以及保護制度上傳承、演出、創作、研究、推廣、融合六大舉措,使得傳統戲劇得到全面妥善的保護。
實
落地保護 條條舉措見實效
實,是浙江傳統戲劇保護的又一大特點。
早在2011年,浙江就開展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八個一”保護措施,即每個項目都要有“一個保護方案、一個專家指導組、一個工作班子、一個傳承基地、一個展示平臺、一套完備檔案、一冊普及讀本、一項配套政策”。2013年,這一舉措拓展至省級項目,許多傳統戲劇項目在此期間獲益匪淺。
此次,浙江文化系統又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浙江省委第十三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積極發掘、發展浙江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戲劇文化資源,在全省命名了一批具有地域特性、戲劇特色、個性特點、時代特征的傳統戲劇之鄉,以確保全省56個劇種(項目)一個都不能少,推動傳統戲劇活起來、傳下去。
《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申報與命名實施方案》中特別強調,要根據當地傳統戲劇項目的實際,注重項目的落地保護,注重保護實效,大力促進地方戲在地方發展,營造傳統戲劇良好的生存空間和土壤。
落地保護,也是“浙江行動”為我們提供的一個新的思考——讓傳統戲劇復歸鄉間和其生存的天然土壤,而非生于鄉土,死于“廟堂”。
在浙江有關傳統戲劇保護的文件上,少見空話、套話、官話,少有板起面孔的條條框框,卻處處可見從細微處著眼、便于基層操作的具體措施。
例如即將出臺的《浙江省地方戲劇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2014年至2020年)》(以下簡稱“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抓住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大投入,修繕和建設一批地方村落與城市古(仿古)戲臺、書場,建設一批地方戲劇展示館(廳、室),配套一批地方戲劇排練場所,完善一批農村文化禮堂中的戲劇活動室等。
此外,對傳統戲劇之鄉在經費、創作、宣傳、普及等方面的傾斜,也讓傳統戲曲保護不再成為一句空泛的口號。
活
活態傳承 動態管理煥生機
在了解浙江傳統戲劇保護舉措的過程中,兩個詞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是“活態”,一個是“動態”。
“地方戲劇活態傳承措施”,是“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的六大舉措之一。同樣,這里的“活態”也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
例如唱好“五場戲”:即戲劇票友專場,中、小學生專場,大學生(留學生)專場,青年演員專場,瀕危劇種傳統劇目專場。
培育“五個百”:在全省形成100個“戲劇廣場”(戲劇角);公布100所戲劇傳承學校(大、中、小學);培育100個瀕危劇種民間劇團(劇社);重點培養100名瀕危劇種青年傳承人;重點支持恢復和排演100部傳統劇目。
此外,還有開展“千名弟子共傳承”,組織“萬場大戲送鄉親”等。
看到這樣大規模的“活態傳承”,不禁慨嘆浙江文化人的勇氣,為了保護傳統戲劇,他們敢于自我挑戰、自我施壓。
盡管傳統戲劇在許多地方的寥落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浙江民間,戲劇的發展勢頭依然看好:溫州民間的戲劇市場,每年交易的戲金達一個億;浙江溫嶺,不少常年活躍在一線送戲下鄉的并非專業院團,而是義務演出的業余班社,其中又以青壯年為主,律師、老師、私企白領屢見不鮮;在戲迷爭霸賽的舞臺上,不僅能看到70多歲仍中氣十足的老戲骨,也能見到總角之年稚氣未脫的小戲癡。
浙江文化人相信,傳統戲劇的歸宿,絕不會是博物館,傳統戲劇的終點,更不會是數碼相機和數據光盤。
對傳統戲劇之鄉加強動態管理,也是一個頗有新意、頗具實效的做法。《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申報與命名實施方案》中規定,各地文化行政部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管部門,應當對傳統戲劇之鄉的常態運行、常年活動情況,加強經常性的業務指導和服務管理;對“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實行動態管理,充分發揮傳統戲劇之鄉的示范性、導向性、推動性和持續作用。
這意味著,傳統戲劇之鄉的銘牌是一面“流動紅旗”,而非終身榮譽。一方面,上級部門可以對日常的傳承保護情形有清晰的了解,同時進行業務指導;另一方面,保護傳承工作不力的地方,將被剝奪這個榮譽稱號,并失去背后的一系列扶持。這也將充分撬動地方保護傳統戲劇的積極性,使保護變為當地政府的主動和長期行為。
新
古老遺韻 時代新風共呼應
具體到傳統戲劇保護,筆者認為,創作理念創新、保護載體創新、推廣普及創新,是他們的三大開拓。
在傳統文化戲劇之鄉的創建中,浙江文化廳提出“大力挖掘傳統戲劇文化資源,恢復一批經典戲劇劇目,推出一批優秀保留劇目,打造一批原創戲劇精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承接、傳統戲劇與時代精神相呼應,使傳統戲劇之鄉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夯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層陣地”。此謂創作理念上的創新。
此次授牌晚會上,不僅僅有原汁原味的傳統唱段,更有以風情小戲唱響的中國夢想、依法治國、兩美浙江等等,曲調還是熟習的鄉音,內容卻令人耳目一新,原來古老的戲曲也可以發出時代的最強音。突破古與今之間的藩籬,打破傳統與時代相融合的瓶頸,浙江已做出了榜樣。
一直以來,傳統戲劇保護難以開展的重要癥結便在于保護載體的問題。社會形態的改變,給了人們更多五光十色的選擇,新時代的傳統戲劇,誰來演?在哪兒演?有誰來看?在許多地方,這幾乎成為一個解不開的連環套。
“保護載體創新”,是“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的一個提法。他們將建立傳統戲劇傳承基地、教學傳承基地(學校)、傳習所基礎上的保護載體,擴展至各個層面的保護傳承志愿組織;包括專業劇團、業余班社等多種形式在內的地方戲劇傳承組織;同時也鼓勵在老年協會、青少年學生等各個群體中開展地方戲劇傳承活動。
這也是實踐出真知的結果,如今,縉云縣4萬多名中小學生“人人能唱婺劇,人人能演婺劇”,此次授牌展演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就是由來自縉云的十幾位“蓓蕾花旦”表演的。顯然,一個孩子的背后是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關注。從一個單位到一個群體,甚至到整個社會,這樣的載體創新,有望讓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效果放大千萬倍。
在傳統戲劇的推廣普及方面,浙江也是走在前列。依然以授牌晚會為例,無論是巧妙“借景”的舞美設計,還是以VCR精煉串場、每個節目不超3分鐘的導演手法,或是不斷移位的搖臂攝影機,頭頂飛來飛去的航拍飛行器,都令人覺得出乎意料。很難想象,一臺傳統戲劇晚會,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演繹和呈現。
在地方戲劇普及傳播中,浙江不僅應用了常見的影視、圖書等方式,還不斷完善網絡互動平臺。未來他們擬完善充實浙江非遺網“浙江非遺大戲臺”視頻劇目平臺,使網民可點播的劇種全覆蓋,劇目達300部以上。同時,還擬建設傳統戲劇、曲藝資源網上智能配送系統。通過網上點戲的方式,搭建社會公眾網上點戲平臺。
此外,浙江敏銳地關注到了地方戲劇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地方戲劇保護必須融合社會發展,才能激發其蓬勃生機。當前,地方戲劇的保護發展要融合‘兩美浙江’建設、融合城鎮化進程、融合旅游產業發展。”“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如是規劃。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浙江將不僅僅是戲劇資源大省,更將成為戲劇傳承保護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