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松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反映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承載的是一種嬗變的發展理念。”問及鄒城上九村的保護理念,鄒城市石墻鎮黨委書記張亮語氣略顯鄭重:“古村落的保護,并不是阻擋現代文明進入,要留得住鄉愁,也要讓村落活起來。”
修繕要承襲建筑風格
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上九村保存了3條明清時期的石頭街巷和240余座石頭建成的院落。今年初,山東啟動 “鄉村記憶工程”,上九村成為其試點。近日,總投資3.6億元的上九村保護開發項目正式啟動。
“按照規劃,第一年主要修繕老屋,盡量多保留些老味道。”在上九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安全看來,修舊如舊不能是一句空話,“投資失敗影響一個人,村落保護不當影響的是幾輩人。”
改造之初,有人提議按照徽派建筑風格修繕,夏安全請江蘇山水園林規劃團隊對上九村進行了分析發現,上九村的房屋屋頂不同于徽派建筑屋頂。“雖然徽派建筑更具觀賞性,但上九村地處北方,冬天雪較大,房屋屋脊起脊都比較高、陡。”
“許多仿古建筑看起來很氣派,可越看越沒味道。”夏安全認為,沒有歷史文化,建筑就只是一個空殼。夏安全組織了十幾個小分隊,歷經近半年收購了700余萬塊老瓦和3萬多個立方經過自然風化的石料,用于房屋修繕。
村落保護要警惕“空城”現象
因為村落保護,73歲的鄭朝剛成了村里的“香餑餑”,這得益于他唱了大半輩子的梁祝選段《隔簾》。“他們(開發商)請我給村民和游客演唱,還出錢幫我收徒弟,讓我把《隔簾》唱下去。”鄭朝剛打心眼里感激這群“拓荒者”。
“建筑形態和風貌保護是留住鄉愁的重要方面,但更關鍵的是對其人文脈絡和村史人文的保護。”張亮認為,保護老藝人是留住村落人文脈絡的第一步,“我們還計劃搭建一個戲臺,組織村里的老人在上面排演《梁祝》。”
為了讓上九村每個元素都富含歷史的腳印,夏安全請來山東大學民俗學院院長張士閃對上九村的民俗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并計劃修建村史館。
“愿意轉讓房屋的村民,我們按評估價收購,統一修繕,對不賣也不搬的,由開發商出錢,對老屋進行改造。”與村民多次商議后,夏安全最終確定了村民安置方案,“古村保護如果把村民都趕走了,留下一座空村,村落得不到活態保護。”
展現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村落形態
穿梭于上九村,幾乎每家院子里都能看到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圓形圍欄。“這是上九老祖宗精湛手藝的見證。”83歲的張淑珍說,“孵小雞”是村里祖傳的老手藝,圍欄是用來圈小雞的。
“我們都管賣小雞叫賒小雞。”上九村黨支部書記鄭偉說,老輩人每年春天出門賣雞,把小雞圈起來供客人隨便挑選,挑好了先在本子上記個數量,過了農忙時節再到村里,按公母分別收費。
“以前養雞都為了賣雞蛋貼補家用,公雞沒多大用,可小雞公母難辨。”談及此,鄭朝剛頗為自豪,為減少顧客的損失,上九村創出賒賬法,待到小雞長成,買到母雞的按原價收費,買到公雞的則有折扣。上九人的實在與信譽也就此叫響。
“在我們的規劃中,上九村定位為儒家思想影響的村落,修復后的村落將展示孔孟文化影響下的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夏安全介紹。